杨永智(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
本文是2017年3月9日,我在“漳纸工坊的博客”发表〈最难沧桑古版归:从赵元帅骑虎藏书票谈起〉的续篇,拙文最末段发出一番喟叹:“何其有幸,躬逢其盛,当台南市兴济宫神禡复刻版迎回,即将迈上三川殿台阶的剎那,让我突然想起45年前(也是在同样的台阶上),刘文三侧拍席德进晾晒油印本的一帧旧照片,不禁目泫神摇,悲欣交集!当这一块伟岸的‘替身’隆重展陈在正殿神龛前面,事缓圆融的仪式卜告成,台湾歷史博物馆典藏组陈静宽组长当面告知:馆方依据印本同大尺幅截取整片松木,运用雷射雕刻烧制。待笔者近观则见阳刻线条的周沿遭到高热灼烤以致于起毛不规整,无法再涂刷水性墨汁抑或化学印墨,仅供参照观览而已。”[1]忧心忡忡,溢于言表。
鹰嘴刀,河北省武强县木版年画手艺人专指刻画线条的自制刀具,亦名剞、曲刀、拳刀、雀刀、月牙刀、偏口刀,结构区分刀条、刀楔(卡住刀条的小木楔)与刀把三部分。同时,为了配合手工施作时灵活调度,还有平口刀、半面凿、剥空凿、打空凿、拧子等专用刀具。CNC,则是“计算机数值控制工具机”的简称,可以透过事先编辑的精确指令进行自动加工的工具机,由计算机扮演整合控制的角色,将程序指令输入数控系统之内存后,经由计算机编译计算,透过位移控制系统,将信息传至驱动器以驱动马达之过程,来切削加工所设计之零件。如今3D扫描与打印机成为海内外日益普及的复制科技,细节姑不赘述。
图01:2015年12月2日,河北省武强县马习钦师傅使用鹰嘴刀(右一)、拧子(左一)等刀具组合(杨永智拍摄)
图02:2016年5月14日,河北省武强县娄来宾师傅演示鹰嘴刀(桥爪佳子拍摄)
一、八方云集智慧显
廿世纪末,我亲访宝岛台南市新美街“吴联发纸行”,末代店长吴明吉回想当年父亲吴瑶琮,印制木版年画皆不假他人,完全自绘、自刻并自印;宜兰市“宽仁芳香烛店”后人庄建绪也追忆家传〈五福符〉雕版,就是父亲庄有容委托本地蔡火土师傅精选“乌心石”细镂完成,每逢年关将至取出刷印,成为年终馈赠主顾的贺年伴手礼。彰化县鹿港镇黄氏家族5代经营的百年传统汉饼老铺“玉珍斋”,位在中山路的祖店高悬1919年农历11月,由“字冠全台”的秀才郑鸿猷(1856?1920)亲题匾额,因为保存妥善,完整如新。我应黄一舟店长邀约,选用上海市制造“腊墨”完成干拓,交予台中市刻字店复制分身,成为全台分店招幌的蓝本。
2014年元月10日,拜访河北省武强县大韩村“鑫德兴画店”韩更亮师傅陈述:取材自当地盐碱滩上的杜梨树,再委请娄根深、娄来宾父子雕刻成印画套版,刷出应景年画。2015年12月2日,专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武强县“承艺斋画店”马习钦师傅分享:从活树新锯下来的木料,行话叫“解版”,有资金的人挖掘一个水坑浸泡半年,没财力者就放在通风处垫高阴干(直摆不可横摊),过了3到4年才能动刀,日后使用比较不会变形,不易干裂。2016年4月15日,探视湖北省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老河口市“逸仙斋画店”陈义文师傅了解:早些年时砍伐大梨木(如今只得在神农架原始森林才有),后来改用该省特产“青刚栎”替代刻版,印量减产一半,价廉易雕,取料得在秋天锯下,透气通风平摆两年始能奏刀。7月18日,我又聆听天津市东丰台“义盛做画店”第5代传承人董静师傅说明:亲赴蓟县木材市场采办杜梨木(从前候鸟嘴衔种子,掉落在坟地入土成长,百姓视为吉兆,留心不除,虽然成长迟缓,终能成材施镂),择取3至4片拼版(不采单一木片)之后才镌图。
图03:2015年12月2日,河北省武强县“承艺斋画店”收贮杜梨树原木料(杨永智拍摄)
图04:2014年1月10日,河北省武强县“鑫德兴画店”出品〈灶马〉与印刷历头的文字版(杨永智拍摄)
图05:2016年4月15日,湖北省老河口市陈义文师傅之孙陈洪斌师傅握持鹰嘴刀(杨永智拍摄)
图06:2016年7月18日,天津市东丰台董静师傅分析门神拼版手艺(左:李毅凡拍摄,右:杨永智拍摄)
图07:2015年10月27日,唐家路教授在上海“金泽工艺社”客房品评由我携来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套色印版(王拓拍摄)
同年11月24日,我陪同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藏窪寺嘉央樂住仁波切參觀蘇州大學博物館,中午用完素膳,漫步平江路上,他有感而發:“楊老師如果要刻版,我可以讓山上刻經處幫忙。”也是在同月,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科研處唐家路處長與山東銀座美術館楊傳傑先生一起撰文,論述該省聞名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刻版所用原料:“均為家梨木,也就是普通的以食用水果為主的梨樹木材,以前都用棠梨木,也叫杜梨子木,魯中山區居多。棠梨木比家梨木更堅硬、細密、有韌性。老百姓說‘沒有死道兒’,纖維細密,木紋順暢,適合做雕刻。因為棠梨木生長緩慢,且成材少,現在更為缺乏,故用家梨木代替。目前看來,無論木材數量還是質量,家梨木是很好的替代。當然,與木質傢俱相似,雕刻木版也不是越硬越好,譬如說棗木,因為太過堅硬,缺乏韌性,雕刻時難以下刀,即便能下刀,拉線時也容易斷裂,難以成形。” [2]
2017年4月间,当我收到台湾台南市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出版馆讯《观‧台湾》第33期,拜读第60?61页披露〈3D扫描与打印:兴济宫保生大帝木刻板〉一文,随即扫描PDF文件,不预作立场文字,利用“WeChat”和“e-mail”传达宇内同工文友们知晓,苦乐甘甜版底藏,见微知着犹面命,两个月内接连获得洞见卓识。除开台湾“表演工作坊”前执行制作陈瑄婕小姐指正该文排版问题,暂不表列,谨就益朋诤友惠赐指教,粗略区分正面肯定与负评针砭两种趋向,计29条,胪陈于后,尚乞读者琢磨推敲。
二、正面肯定期许殷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董占军副院长:“对台湾的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创新方式有了初步了解,感觉台湾传统工艺及民间艺术保护非常好,而且大多处于‘活态’保护中,处于百姓日常生活环境中。……以年画为例,山东聊城东昌府年画虽然有市场,但是现代印刷术使用已经毁灭性影响到传统雕版印刷。我个人觉得传统工艺的保护必须立足生活及传统习俗及文化追求,并赋予时代需要,最重要的是不能失去其原有的精神、文化内涵。” [3]云南省腾冲市“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设计师李益娇小姐:“保生大帝神禡回归,真是可敬可贺。也看到杨老师对神禡的阐释,极为认同。不能小看了,可以算是民间最广泛及活着的宗教。” [4]
台湾新北市国立台湾图书馆企划推广组余慧贤编辑:“既然原件已无法索回,还有这样‘写真’的方式来复制,不失为补救之道!” [5]宜兰县兰阳博物馆展览组邱秀兰组长:“博物馆能妥善的保存原件文物,可同时稳定文物的物质状态,保留时间痕迹、艺师手路、文物形式等,具有重要文化意涵。但如果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原件文物一直被无间断的复制、仿作,将会完全失去其完整的价值,而原件仿作的形式,也会在一次与一次的仿作后,逐渐偏离而流逝原作的技术与价值甚至外观。当然博物馆进行原件文物仿作,通常是为了展示教育用途或是现场保存不易,才不得不使用此方法进行。” [6]
图08:2011年10月15日,日本天理参考馆典藏库房所见台湾〈纸替身〉墨线版(杨永智拍摄)
日本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中尾德仁学艺员:“用3D印相机拍照版木以后,用CNC做复制品的事,我想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客人大概想用手指抚摸材质,或者客人利用复制品可以印版画。一印版画就明白图案,所以客人能够理解关于版木的材质。我想对客人来说‘可以印版画’是最要紧的。” [7]韩国庆州大学文化财学科金宪柱博士:“为了让群众了解文化遗产是好的办法,一般人不能触摸和靠近真品,利用仿制品可以让人接得很近。” [8]香港版画工作室项目总监翁秀梅女士:“运用于保护状况不甚良好的版材,能够准确无误的复制另一块出来,对于承传文化、活化文化遗产,甚至再行印制,实是功德无量。” [9]
台湾彰化县鹿港镇资深文物摄影家黄雨亭先生:“自从3D打印问世以后,类似这样‘类真迹’并不困难,以后要正视这个问题了!” [10]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张平乐副教授:“3D技术是否对传统木雕版技术在某一方面也有帮助呢?” [11]湖北省老河口市陈义文师傅:“可以试一试,灵活性就不用说了,还是呆板,电脑打出来字和手写出来的字一看就不一样。复制可以,创作不行。” [12]湖北省襄阳市“拾穗者工作群”邓粮主席:“我认为非常有意义,保护与传播兼备。机雕线条,规整划一,呆滞僵硬,但可批量,降低成本,易于普及,对古老雕版可拷贝,重见现世。” [13]
图09:2016年4月15日,湖北省老河口市陈义文师傅解说“青刚栎”版木特性(丁艳丽拍摄)
北京市“印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邢立总经理:“用历史的遗存做文创和做生意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是称为传承印刷文化遗产和宣传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印刷术,那么请保持对历史和前辈的敬畏感和尊重,尤其绝不可误导青少年。” [14]台湾新北市古籍善本鉴藏家袁芳荣先生:“基于推广及提倡复古的用意,复刻古雕板来印刷流传,是可以进行的,但是为了避免日后新印旧印混杂难辨,新雕板上应该另外刻上‘某某年复刻’字样,以资区隔。” [15]中国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南京市代表性传承人邓清之女士:“分片雕刻,然后组合起来吧,挺好的。” [16](按:这是被该文图片误导,馆方竟然采取整块松木板一体机雕)
图10:2016年2月26日,南京市“金陵刻经处”马萌青师傅演示鹰嘴刀(刘琳拍摄)
天津电力建设公司海外工程公司客户经理方博先生:“我是非常赞成的,是功德无量的好事。毕竟古版的使用是有寿命的,在使用中也是会有耗损的。以现代技术复制古版,从最大限度上可以还原古版原貌,这一点首先是值得肯定的。……这两年来,在大陆‘人工智慧’是特别火的词儿,各行各业都在经受着人工智慧的冲击。我觉得您的这个高科技复刻古雕版的技术,也可以说是年画业的人工智能。” [17]
三、负评针砭且探讨
台湾台北市中央研院台湾史研究所谢国兴所长:“陈静宽(按:台史博代理典藏组长)告诉我该神禡复制方式时,我就深不以为然,我认为应以现在的数位技术辅助,设法找到跟原刻板一样或至少相近的木头,并请知名的神像雕刻师以手工仿制复刻,松木极松脆,品级极低,台史博为了省钱速成,出此下策,依我的标准是不及格的。” [18]中国北京大学艺术史博士生、台湾资深民艺观察家陈益宗先生:“要复原传统老版用CNC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既然要复原,就是要用人刻,即使有点误差我都觉得无所谓,但至少是人刻的。台湾还是有很多能够刻板的人,我觉得不要那么在意一定要在台湾刻,更要在意的是不要用机器去刻。而且CNC刻是垂直的,底是平的,完全没有雕刻刀刻出来的那个手感。……松木是很烂的木头,很容易被蛀虫蛀,那个东西不耐久啊!而且如果是CNC刻的话,那个线很可能很容易崩掉。……我认为新刻的这一块板,既然是新刻的,就要拿来印,而且是印给所有的信徒,而不是新刻的,照旧供起来。” [19]
兰阳博物馆邱秀兰组长:“如果要给文物定位仿作后必须保留文物原来的精神,再过50年后,它又是第2件重要文物(文资法)的话,那么仿作过程的技术工法、材质就必须特别考究,并且可以趁机会可以技术传承,这样文物的保存才会永续。因为保存不只是对象的本身,还有背后的技术、文化意涵、社会脉络等。” [20]韩国江南大学校文献情报学科曹炯鎭教授:“复制方式应照古法为合宜,这样复制品才能代替眞品,发挥敎育功能,因为若要不照古法复制,干脆材料也用现代的橡皮或塑胶,工具也用现代的机械更方便,迅速又低廉,自它拓出来的结果一般人也分不出之故;复制方式若不用古法,而用现代的,便要说明其事实,用何具体方式复制的,让后人知道;用雷射雕刻烧制,其结果无法刷出,仅供参照观览而已。遗憾!不过,虽不能刷印,但拓出来可以吧,仅是其结果的左右相反而已,刚好无文字,无所谓吧?” [21]
湖北文理学院张平乐副教授:“3D打印机真的可以取代手工复刻雕版吗?” [22]河北省武强县马习钦师傅:“利用现在的高科技,电脑雕刻机器复刻古代雕版,如果图纹输入准确规范,板材在雕刻过程中稳定不变型,刀头(或钻头)质量超强,制作完成后,刷印出来,应该和(已刷印过大概两万张后)原版刷印的几乎没有差别,但观木版总会有较明显的差异。手雕版,尤其是新雕版,看上去线条流畅刚劲,电脑雕版,远看还可以,但近观,却显得软弱无力,失去了刀味。高转速钻头的效果,就像是虫咬的感觉,接近该退役的老雕版所刷印的模样。” [23]
图11:2016年2月20日,马习钦师傅在上海“金泽工艺社”演示鹰嘴刀(杨永智拍摄)
图12、13:2014年1月11日,马习钦师傅为首都博物馆复刻《清敕修大藏经》说法图(杨永智拍摄)
湖北省老河口市陈义文师傅:“机器雕的和手工雕的不一样,稍微有点水平的都能看出来,切磋琢磨一点都不存在,工匠都不提倡机械化,那样就不值钱了,手工做出来的灵活,机器做出来的悬殊大得很,手工者就是手工者,传统的传承过程口传心授,还是要保留。……松木做板不行,搞细致的东西搞不成,松木有骨有筋,它的筋大雕不成,一收缩它就掉了;梨木有骨没筋,细腻,做不成挑水的担子,为啥子要用杉木做扁担?它薄,但弯成弓都不会断,梨木雕版行,做板凳,腿一歪就断了,松木有筋的地方硬,没有筋的地方松软,线条刻得细了立不住。”(他又说:杨老师要是找不到板子,我这还有,给他拿去用!) [24]
图14:2017年4月12日,邓粮代我向陈义文师傅请益手工雕版关键(邓粮提供)
台湾台北市海洋技术学院海洋休闲观光系温台祥副教授:“我也曾实验性刻过雕版,因为有实务比照,所得颇丰。” [25]“从亲身的实践过程中找出最佳、最好的,没有绝对的方法,为求达成目标,只有可行的方法。自己操作过,才有发语权。” [26]俄罗斯籍、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萨莎小姐:“在中国学习期间,我访问了许多生产年画的地方,认识了许多制作年画的师傅,并增加了对传统年画印刷过程的了解。所以,在我创作自己的‘超新年画’时我也使用传统的材料和工具,并谨遵传统的印刷过程。我也考虑过用这种方法刻我的毕业作品的墨线版,但是觉得做好向量图形文件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我决定手工刻。” [27]
图15、16:萨莎小姐亲手雕刻〈年年有余〉墨线版与套版完成的毕业作品(萨莎拍摄)
图17:2016年4月11日,萨莎小姐拜访天津“杨柳青画社”杨淑华师傅请教木版水印技巧(杨永智拍摄)
天津电力建设公司方博先生:“现代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复制传统的灵魂。人与高科技的本质区别,还是在于人能创造,而再高的科技也只能模仿。或者,用艺术一点儿的语言说,人刻的木版是带着工匠呼吸的,是被工匠赋予生命的。这一点只能由人来做到。就是因为,同样图案的木版,即便同一个人来刻,也会存在细微的差别,而这些差别才是工匠当时当下所处环境、心境的综合体现。所以,工匠的创作才有独创性与艺术性。……兴济宫保生大帝木刻版无疑是神禡。而印制神禡的画版,即便工艺再精湛,说白了,还只是一块经过加工的木头而已。其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经受善男信女的香火供奉,享受广大民众的顶礼膜拜,从而使这块木头具有了人们心灵上的认同感。这才是这块木头化腐朽为神奇的点睛之笔。说白了,一块木头的载体,神禡的肉身是高科技给予的,而神禡的精神是人赋予的。所以,科技再高明,也需要最后精神升华这一步。” [28]
“拾穗者工作群”邓粮主席:“手工活,一刀刀不可重复,赋予了作品灵性。” [29]国立台湾图书馆余慧贤编辑:“不知原件是否有‘灵’?若然,复制品如何也具有类似符咒的效果?虽已加工成旧物状,惟刻印整齐,好像少了原件手刻及岁月的感动。” [30]“您的专业我是不懂(非客套),但对物件散出的温度,因有感受就说出来,这是心的感觉,无涉技术或功能,宗教之于人,正在心灵的疏导与慰藉。” [31]北京市“无用生活空间”瞿一萱女士:“有了机器雕刻,很多文物复原工作得以突破,精细,无错,只是缺少点人工的情感蕴涵。” [32]北京市《中国家庭报》某记者:“还是喜欢手作!” [33]
四、动手刊刷传六合
以上条陈海内外23位藝朋道友针对台史博复刻保生大帝暨卅六官将神禡古印版作为的反馈,29条赞成或建议的多元思考,机锋随时流露,令人浮想联翩。
其实,早在2015年8月27日下午2时,我先向该馆馆员们做了一场〈两岸版印文物之美〉的专题讲座,结束之后随即应典藏组许美云组长邀请,张淑卿助理研究员也加入,一起开会继续分享;同时,也商量此方巨大且珍罕古印版的复刻设计:(1)1973年,画家席德进偕同版画家林智信来到台南市兴济宫调借古版,为了争取时效,舍弃耗时费工的传统水印,采用现代印刷油墨,以滚筒印制两张新印本,呈现效果最接近当时印版原貌,可惜迄今仍不知所踪。(2)不久,画家刘文三收购古印版,返家自行油印,装裱后交予文物商贩卖,台湾文献搜藏家黄天横、著名版画家廖修平、潘元石,加上笔者先后入手,建请吕理政馆长出面调借,视作复刻的底本。(3)2009年,在馆方向台中市收藏家郭双富购买古印版之前,我曾亲赴郭府,用水墨宣纸试印多张,留赠的印本也一并进入该馆典藏。倘若能将后两者并列同参,去芜存菁,补足求全,充为重刊的蓝图,洵为尽美至善。无奈,散会以来吕馆长荣退,许组长请假出国,徒留悬念到如今。
思考亭宫珍藏逾百年的古印版,产地来源、催生匠师虽然早已湮灭难寻,但是,历经画家起稿(完成的画稿行话叫“粉本”)、刻匠“陡刀立线”以锲木 [34]、折师(或是亭宫的执事先生)握持棕刷施墨印纸,工艺流程环环相扣,条理合拍,制作的确不容易。诚然,我们都未能目睹清领时代制作古印版的流程,只能就眼前闻见回溯逆推。不过,并非得蓄意仿旧,足以彰显彼时风采; [35]福建省福州、兴化、漳州、泉州乃至台湾台南的雕版技法 [36],未及赓续薪传,惋惜难免,往者已矣,就从当下做起吧!从前雕工对于版材的整治奏刀,业已接受岁月人为无情摧残、无数洗礼,印版稳固安在尚且遗存传世,自有其理,不要规避本土化所衍生的难题:如何考究今天能够砍伐截取的良木,榫接订制成偌大版面,不致输给吸墨佳、耐刷印过往用料的素质,不啻成为首要谋虑。
其次,观摩学习幸存中国各地画店、刻字人、刻经处师傅们相沿承袭的绝活儿,恢复以“鹰嘴刀”雕版的务实手路,使匠心神髓与时俱进,同步做好研究、趁机记录和技艺传承,对于宝岛同类型神禡的复刻,建立起重要的里程碑。完全依赖CNC科技的后遗症,徒使人手沦为抹染旧化的下手,人脑屈居计算机指令后的附庸,岂非愧对前贤,侈言为往圣继绝学?
最后,极其重要的莫过于:复刻的新印版要能够活使!吸纳水性墨汁,方便手工刷纸。我也采访过臺灣台南市米街(今名“新美街”)“王泉盈纸庄”、“王源顺纸行”的后人,掌握到利用棕榈叶绑制刷子來沾墨,在印版上均匀刷色,还得打开虎口挟持住桧木榫接,外裹桂竹叶的“把子”,磨擦纸背来完成木版年画与《三字经》读本。这些年,陆续在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及奈良、巴拿马、韩国原州及中国各省演示;实在没有必要再用电子图檔输出,即使作原寸打印大图,美则美矣,机印烫手终归冷淡,手刷馨香持久恒温;碳粉药水不过暂时夺目,远逊水墨朱印加持,方能永耀不褪。
图18:2016年5月27日,我在韩国原州“韩国古版画博物馆”为台湾台中市“台湾传统版印特藏室”复刻〈钟馗〉神符作印刷演示(李梅拍摄)
“莫负初心”正是宗教艺术的核心价值!遥想当年,渡台先民们飘洋涉海,前仆后继,冒险犯难时,发愿立誓,寄托众神,透过无数奉献,众志始成的古印版正是绝佳物证。我衷心企盼亭宫主事先生们能够提振志气,当思自勉,拿出最大的尊重和礼敬,就让雕版刷出神气吧!还原帝君官将们的慈眉善目,威灵赫奕,散播印本,尽可能传递到世间各处去,期待地球村的兄弟姐妹都知道祂们始终庇佑台湾百姓的“护照”。就好比千帆过尽、沧桑遍历的美人,藉由不停的复刻与重印,只为了回眸苍生:化身千万纸、福田植人心。
[1] 参见:“漳纸工坊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29e6b720102x1ik.html。此文略作修整,易题〈最难沧桑古版归:保生大帝神禡复刻版返宫大事记〉,再以繁体字刊登于《观兴季刊》第25期,台南市:台疆祖庙大观音亭暨祀典兴济宫发行,2017年3月,页5-9。
[2] 唐家路、杨传杰:〈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锯板”工艺〉,《年画研究‧2016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11月,页118-125。
[3] 据2017年4月22日董占军副院长e-mail予笔者回函。
[4] 据2017年4月11日李益娇设计师WeChat予笔者回应。
[5] 据2017年4月20日余慧贤编辑e-mail予笔者回函。
[6] 据2017年4月18日邱秀兰组长e-mail予笔者回函。
[7] 据2017年4月16日中尾德仁学艺员e-mail予笔者回函。
[8] 据2017年4月12日金宪柱博士e-mail予笔者回函。
[9] 据2017年4月11日翁秀梅女士e-mail予笔者回函。
[10] 据2017年4月10日黄雨亭先生WeChat予笔者回应。
[11] 据2017年4月11日张平乐副教授WeChat予笔者回应。
[12] 据2017年4月12日由邓粮主席代访陈义文师傅后WeChat予笔者回应。
[13] 据2017年4月10日邓粮主席WeChat予笔者回应。
[14] 据2017年4月11日邢立总经理WeChat予笔者回应。
[15] 据2017年4月10日袁芳荣先生WeChat予笔者回应。
[16] 据2017年4月10日邓清之师傅WeChat予笔者回应。
[17] 据2017年4月30日方博经理e-mail予笔者回函。
[18] 据2017年3月17日谢国兴所长e-mail予笔者回函。
[19] 据2017年4月10日陈益宗博士WeChat予笔者语音留言回应。
[20] 据2017年4月18日邱秀兰组长e-mail予笔者回函。
[21] 据2017年4月18日曹炯鎭教授e-mail予笔者回函。
[22] 据2017年4月11日张平乐副教授WeChat予笔者回应。
[23] 据2017年4月10日马习钦师傅WeChat予笔者回应。
[24] 据2017年4月12日由邓粮主席代访陈义文师傅后WeChat予笔者回应。
[25] 据2017年4月18日温台祥副教授e-mail予笔者回函。
[26] 据2017年5月31日笔者亲访温台祥副教授家中口述。
[27] 据2017年4月13日萨莎硕士WeChat予笔者回应。
[28] 据2017年4月30日方博经理e-mail予笔者回函。
[29] 据2017年4月10日邓粮主席WeChat予笔者回应。
[30] 据2017年4月20日余慧贤编辑e-mail予笔者回函。
[31] 据2017年4月21日余慧贤编辑e-mail予笔者回函。
[32] 据2017年4月10日瞿一萱女士WeChat予笔者回应。
[33] 据2017年4月11日《中国家庭报》某记者WeChat予笔者回应。
[34] 传统雕版技法,先用规矩、拧子、刻刀画出点线与块面,掌握鹰嘴刀等各式刀口凿具依序从内向外,自重点图像到次要团块,执行敲底、拨空、平空、修整的动作。墨线版特别讲究“陡刀立线”:要求凸起的阳纹具备一定的深度,如此才能抗压耐磨、不变形。
[35]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詹长法副院长来台受访时呼吁:“对于文物保护思想‘修旧如旧’,当代把这词用坏了,最初是由中国古建筑老前辈梁思成提出的观念,后人把这原理名词搬过来,新的东西也把它修成旧的。如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修复,就产生新和旧的问题,是现状修复?还是恢复原创精神?大家没有经历清代,只能以现在看到的是什么样就修成什么样。但是,千手观音不是做成旧的就可以代表明代或清代。”http://www.fgsbmc.org.tw/GauD.aspx?PNO=2016220006。
[36] 不着撰人,《安平县杂记》:“国有艺事,百工与居一焉,……近世以来,工务繁兴,非复从前之旧。台湾货物多自外来,执艺事者亦来自福、兴、漳、泉,而传授焉。”台北市: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年10月,页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