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艺佳椠幸仍在:台湾海东书院出版知见录
杨永智(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
清康熙59年(1720),台湾海东书院创建于台湾府城宁南坊台湾府学的西崎顶,不久即成为举行岁、科校士使用的考棚。乾隆5年(1740),台湾道刘良璧捐俸重修书院。乾隆15年(1750),台湾知府方邦基、知县鲁鼎梅改建县署于赤崁楼右畔,乃移书院于旧署。乾隆27年(1762),台湾道觉罗四明又重修东安坊考棚为书院。乾隆30年(1765),台湾道蒋允焄再度迁建书院于宁南坊台湾府学的西崎下,“广三十丈,袤八十丈,东向,讲堂、学舍、亭榭悉具。”比照省级书院规制,规模宏大冠胜全台,成为有清一朝宝岛位阶最高者,享有“全台文教领袖”美誉。1895年10月21日,日军攻入台南,充作守备工兵第2中队营舍。1897年墙垣已朽败,门户亦倾颓。辗转移拨台南厅管辖,暂作第一公学校分校,终究拆毁。1936年日本武德会为推广武士道改筑新道馆,10月24日完成武德殿,除“榕坛”老榕一株外,海东书院荡然无存。
![]()
图01:1807年《续修台湾县志‧城池图》海东书院位置(国立台湾图书馆收藏,杨永智翻摄)
目前流传相关海东书院唯二的两组旧照片,第一组有2帧,一是明治32年(1899)8月,由台北市“台湾商报社”石川源一郎编着,东京市小川一真选择写真铜版制版,通过“帝国印刷株式会社”浅野铁吉刊印的《台湾名所写真帖》,图说却误植“台南关帝庙”。其次,相同的影像再被“台北远藤写真馆”重制,另以明信片发行,就在淡化处理的椭圆图面下缘还错打“台南奎登书院”字样,实际上,台南有开基武庙与祀典武庙,“奎楼书院”旧照我亦经眼数幅,此三座建筑外观皆与照片迥然相异,至于“奎登书院”,从未设置,遑论遗照。[1]
第二组则是稍近取景,与上一组拍摄时间相隔不久,纵然书院外墙已见颓圯残破,两位入镜人物面目尚能清晰辨识。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国璠(1917?2009)在1945年以后受赠于日治时期台湾唯一官立“台湾总督府图书馆”山中樵馆长(1882?1947),并且当面告知确为书院旧影。1986年,王国璠再提供予中原大学建筑系王镇华老师编写《书院教育与建筑》当作配图,王镇华判读左前方有规制的魁星楼,与《台湾名所写真帖》关帝庙说法比对,认为“王(国璠)说似较正确”。[2]同样也是古建筑专业同工,淡江大学建筑系李干朗讲师早在1979年发表《台湾建筑史》亦采用,不注出处,图像因手民之误,导致左右相反,仅说明:“规模宏大壮丽的台南海东书院,面宽达75公尺”云尔。[3]
![]()
02:海东书院最后身影,图上由《台湾名所写真帖》刊载,误植“台南关帝庙”,图下是“台北远藤写真馆”发行邮卡,错打“台南奎登书院”(杨永智提供)
![]()
图03:日籍山中樵馆长流传海东书院旧照片(翻摄自《书院教育与建筑》)
![]()
图04:1936年以后日人发行台南武德殿彩绘邮卡,殿前巨大老榕即为海东书院“榕坛”见证(杨永智提供)
英国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经营理念一直是:“出版的终极目的是教育”。[4]清领时期宦台的文武官员和书院掌教们是否亦作如是观?本文尝试列举台湾海东书院170余年间相关出版品15种,或雕版印刷,或缮抄复写,或存目待觅,谨简介于后,并略述个人与之键结的几回翰墨缘法。
![]()
图05:1872年11月初八,台防理番分府发给海东书院膏伙佃首刘协记长行的执照(杨永智提供)
一、1728年夏之芳始辑《海天玉尺编》
夏之芳(1690?1747),字筠庄,号荔园,江苏高邮州人。雍正元年(1723)进士,雍正6年(1728)2月担任巡台御史兼理学政第一人。任内振兴文教,以培养士类为己任。当年他为《海天玉尺编》初集撰序:“稽台郡初辟时,岁、科抡才,多借资于漳、泉内郡。近已诏下厘剔,非生长台地者,不得隶于台学。”有鉴于科举政策已经在台湾落实,为了达成“读书积学,修身立品,使文章积为有用,而又以其诗书弦诵,训其子弟,化导乡人,俾淳厖之世,和气遍于蛮天菁岭间,则上以鼓吹休明,下以转移风俗”目的,于是他就在同年岁试告竣,“择其文之尤雅训者付之梓,而因以发之,益使台之人知录其文者之非徒以文示也。……择其文之拔前茅者,录付剞劂,亦为海隅人士作其气,而导之先路也。”
次年春3月,举行科试,彼时应考生童“怂恿雀跃,应试者几倍岁试之半。”所以他采取“秉公莅事,慎终如始“、“随材甄别,曲示鼓励”、“多取醇正昌博者”的标准,不出匝月,汇集了岁、科两次考试的80篇佳作,出版《海天玉尺编》二集并总评:“岁试所录,强半灵秀之篇,科试则多取醇正昌博者,为台人更进一格,亦俾知盛朝文教之隆,设科取士之法,以明白正大为宗,而不得囿于方隅闻见间也。”首开风气之先的优势作风,也影响在120年之后,台湾兵备道徐宗干承继夏氏理念,持续出版《东瀛试牍》的遗绪,据闻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典藏是书,仍俟来日亲赴拜览。
![]()
图06:1878年7月海东书院生员郑炳奎课艺局部(杨永智提供)
二、1741年张湄续编《珊枝集》
张湄,字鹭洲,号南漪、柳渔,浙江钱塘人。雍正11年(1733)进士,乾隆6年(1741)4月接掌巡台御史。主岁、科两试,清厘冒籍,严稽顶替代考,校士公明,每遇海东书院月课,亲加校阅。分巡台湾道刘良璧赞扬他:“其校士也,冰壶朗鉴,厘顶冒、拔真才,得课艺数十篇,付之开雕,颜曰:《珊枝集》,固已脍炙人口、纸贵台阳矣。”
张湄则自剖:“《珊枝集》者何?集海东校士之文而名之也。珊枝者何?珊瑚之枝也。……雍正戊申(1728),高邮夏筠庄侍御尝取之矣,颜其文曰:《海天玉尺》。玉尺云者,盖言善量才也。余踵其后,无能为役,顾亦奋力取之。虽不敢称量才之尺,而窃自许为罗才之网。愿献其琛,以与海内共宝之。则斯集之成也,夫亦犹行筠庄之志也。”坚持“今不取,吾惧其失时也”的信条,也感染110年之后,台湾兵备道徐宗干辑录《瀛洲校士录》的原因,就在于“兹编亦犹行前人之志”也。
![]()
图07:海东书院童生庄鼎商课艺局部(杨永智提供)
三、1750年杨开鼎编辑《梯瀛集》
楊開鼎,字峙踼,號玉坡,江蘇甘泉人。乾隆4年(1739)進士,乾隆14年(1749)任巡臺御史,主科試,隔年8月以憂去。輯有《梯瀛集》並序:“曩者,夏前輩筠莊名其所刊文曰:《海天玉尺》,所以量瀛之才也;張前輩鷺州名其所刊文曰:《珊枝》,所以羅瀛之珍也。余欲量瀛之材而無玉尺、欲羅瀛之珍而無珊網,然則何所持以與都人士勗乎?曰:以是集而為瀛之登也則未,以是集而為瀛之梯也则可。”可知他也是效法前贤,录文刊书,承继广流布而惠士林的德政,惜刊本如今未见。
![]()
图08:1889年海东书院监院盖压书院童生郑逢樑课艺封面的朱文印记(杨永智提供)
四、1767年张珽编辑《海东试牍》
张珽,号鹤山,陜西泾阳人。乾隆3年(1738)举人。乾隆31年(1766)10月由福建漳州知府擢升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岁科所取多知名士,宦台期间编有《海东试牍》行于时,今不存。
五、1786年杨廷理、曾中立编辑《台阳试牍》
杨廷理(1747?1813),字清和,号双梧,广西柳川府马平县人。乾隆42年(1777)拔贡生,乾隆51年(1786)8月担任台湾府南路理番同知,因林爽文事件守城有功,次年10月升任台湾知府,随即主持岁试,赋诗〈试院感怀示生童〉:“才脱兜牟卸短兵,忽教持笔秉文衡。……乱后士风宜振作,海滨文体望裁成。”进而嘱托海东书院掌教曾中立编辑优秀课艺,亲自校订,镌版开雕《台阳试牍》初集、二集、三集。曾中立,字鹤峰,广东嘉应人,乾隆44年(1779)举人。他在为台湾县岁贡生章甫(1760?1816)《半崧集》撰序谈起:“岁丙午(1786),余主海东讲席两年,院中课艺欲付梓者,半崧章君申友最多。”然而,至今犹未见《台阳试牍》传世。
![]()
图09:海东书院典藏《孟子》第7卷〈尽心章句上〉首叶加钤藏书印(杨永智提供)
六、1788年杨廷理重刻《柳河東先生集》
乾隆53年(1788)10月,杨廷理又回任台湾知府,在海东书院替重刻《柳河东先生集》写序:“但集板漫漶不可读,兼多错误,无从考订。及筮仕闽中,每过书肆辄问先生集,皆以板失对。乙巳(1785)秋入京,购得一部,复从浙中得一部,合三部而校正之,以付剞劂。……今重刊此集,可以广播流传,并足以慰余景仰之私矣。”乾隆60年(1795)8月以后,因为亏空官款案离职,他将解赴福州系狱,于是交代长子杨立先把书板带到广东避祸,直到嘉庆13年(1808)再补版重刷。然笔者迄今仍缘悭一面。
七、1843年震无咎斋居士汇编《台人舆论》
笔者藏钞本1部,封面题署书名及“道光癸卯年花月,板存台湾海东书院”,无目录,录文16篇。内文每半叶9行,行29?32字,计28叶。卷前有“震无咎斋居士“弁言1篇,叙述本书肇因于道光23年(1843)正月,台湾兵备道姚莹(1785?1852)与镇军达洪阿同时“以夷事奉旨逮问”,[5]所以搜罗“台人诉公之词三十余篇,余所及见者,皆就台言台,未敢他及。余既惜公之去,又喜台人之善陈其词也,乃付梓以公同志。”内容不录试帖,另创别格,洵为异数。中国历史学家谢兴尧亦藏刊本1部。
![]()
图10:1843年农历2月付梓《台人舆论》传钞封面及序文局部(杨永智提供)
八、1844年左石侨纂辑《六亭文集》
郑兼才(1758?1822),字文化、六亭,福建德化人。乾隆54年(1789)拔贡生,嘉庆9年(1804)调任台湾县学教谕,值蔡牵扰鹿耳门,协守府城,着有军功,授江西长宁知县,辞不就,仍任教职。嘉庆25年(1820)回任台湾,卒于官。郑氏学有本原,敦厚而廉直。自以职在教学,毅然以洁修庠序、阐扬幽隐、扶植人伦、整齐风俗为己任。
道光20年(1840)5月姚莹为其遗着《六亭文集》作序:“老友左石侨,亦瑟葊先生所重士也,与君先后同门,其为文章与为学官,行业相埒而未相识,适主讲海东书院,乃以君文属石侨更为编审,梓以传焉。前二集,君所自编,凡六卷。《杂着》则石侨所编,亦六卷,附后。总题之曰:《六亭文集》,凡三编,十二卷,文百四十六首。石侨甚重君,每写一编,必手自校政,去其冗散者数篇。六亭洵可以传矣。”可见海东书院掌教左石侨与郑氏同为汪廷珍(1757?1827,字瑟庵,江苏山阳人,1789年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门下,他受台湾兵备道姚莹嘱托,费心编审同窗书稿,始得出版传世。
国立台湾图书馆典藏道光24年(1844)刊本1部,原来是台南市文献家石旸睢(1898?1964)家藏脱售,书皮由石氏以楷笔亲题书名,钤入“石阳锥氏”、“开卷有益”、“台湾总督府图书馆藏”、“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藏书印”朱文印4方,还有1枚昭和9年(1934)6月18日该馆购求的蓝色圆章。封面取黄色纸印书名,内文每半叶版框高18公分,宽13.3公分,11行,行22字,注文双行,字数同。上下单栏、左右双边,版心单鱼尾,上刊书名,中刊卷次,下刊叶次。计12卷,以天、地、元、黄分订4本,天本收《宜居集》3卷,卷前刊姚莹和郑兼才序文2篇,地本收《愈瘖集》3卷,元本收《杂着》1至3卷,黄本收4至6卷,第6卷最末叶最末行鏤出“福省王兴源在台湾刊”木记,并附录福州进士陈寿祺(1771?1834)撰写的墓志铭。
值得关注的是:来自闽省首邑福州府的刻字匠首“王兴源”,不仅在道光20年(1840)镌过官献瑶《官石溪文集初刻》与郑兼才《六亭文集》,两部书后皆锲“福省王兴源在台湾刊”木记。更早,道光18年(1838)雕成《三世因果真经》犹见“台郡德化号藏板、福省王兴源镌”木记,《金刚经论》也是,《佛说大藏正教血盆经》也镂上“福省王兴源镌”木记。最后两书还附刻台郡“松云轩”书坊主人卢崇玉的助印名细,王兴源与卢崇玉的关系是如何?他与台湾其它书坊是否互动往来?留台子孙或授艺徒弟如今安在?有待日后出土材料的追踪验证。
![]()
图11:1844年左石侨纂辑《六亭文集》封面与姚莹序文首叶(国立台湾图书馆收藏,杨永智翻摄)
![]()
图12:《六亭文集》书后“福省王兴源在台湾刊”木记(国立台湾图书馆收藏,杨永智翻摄)
九、1849年起徐宗干编辑《虹玉楼诗选》、《东瀛试牍》、《瀛洲校士录》、促刊《笋湄公年谱》、《全台阐幽录》
徐宗干(1796?1866),字树人,号伯桢,江苏南通州人。嘉庆25年(1820)进士,道光27年(1847)授福建台湾道,咸丰4年(1854)6月擢按察史。宦台期间喜在海东书院“榕坛”里讲学选文,著述不辍。
图13:1865年秋天徐宗干亲笔为《胎产秘书》书写序文(杨永智收藏)
“自垂髫侍庭训,习律赋,积百余篇。及官泰山下,出箧中示童子。齐鲁诸生请梓行,鞅掌无暇,草草授剞劂氏,并编入《课士录》,行世二十余年矣。”“忆自道光纪元(1821),服官东鲁二十余年,所至搜采乡先生遗文及书院子弟课选,合分校所荐,取为《课士录》梓行。”从这两条引文得知,徐氏言及《课士录》即是《齐鲁课士录》。“丁未(1847)复出山,板藏于家。旋渡台,视学书院,生徒有肄业及之者,而不能遍观为憾。吾乡亦濒海,乃寄书附商艘载之来。出狼山港,遇飓风漂没。词章小技抑末也,宜海若怒而沈之。然无以应诸生徒也,节取若干首,复灾枣梨,刊印散布;仍望诸生敦崇实学,为雅颂之才以黼黻升平,无徒以雕虫为也。”道光29年(1849),徐宗干图谋提振宝岛士子文风,乃筛选《齐鲁课士录》精华,刊刷《虹玉楼赋选》,倾囊相授予海东书院的后生们,是以继任台湾兵备道吴大廷(1824?1877)给评:“所著《虹玉楼制艺》,尤为世传诵云。”
《虹玉楼赋选》、《虹玉楼制艺》实为同书异名,徐宗干自订年谱则说是道光29年(1849)重刊《虹玉楼诗赋选》。国立台湾图书馆典藏本题名:《虹玉楼诗选》,封面刻书名及“道光庚戌(1850)春镌,道署藏板;奖赏生童,不取工价”,目录5叶,区分〈虹玉楼试帖选〉及〈古今体试草附〉,内文每半叶版框高18.2公分,宽13.8公分,每半叶10行,行大字25字,注文双行,字数同。上下单栏,左右双边,版心上下黑口,单鱼尾,中缝刊“虹玉楼试帖”及叶次,计33叶。
![]()
图14:1850年春天出版《虹玉楼诗选》封面(国立台湾图书馆收藏,杨永智翻摄)
道光29年(1849),徐宗干出版《东瀛试牍》初、二集,初集序曰:“试竣,则其文之雅驯者,裒集成帙,解经为根抵实学,能赋乃著作通才,并选录之,分为三卷。”明年出版第三集并序:“近年以来,似觉鸮音稍变。课卷系署中侄辈校阅,将余出修脯赡补贫生。其选刻文字,亦署友代校。”晚至1954年8月间,闽省漳州籍旅台历史学教授黄典权(1924?1992)在整理台南市民颜木林捐赠旧籍时,还发现一本用端楷钞写颜旸谷司训(县学教谕的别称,曾与海东书院掌教施琼芳交游)书馆的柟木书橱账目,登记着《东瀛试牍》3本、二集3本、三集3本。”
咸丰元年(1851),徐宗干为《瀛洲校士录》初集撰序:“今东渡视事未久,岁试届期,自夏五望至六月朔,竭十余日之力,次第扃试,纠察防闲,爬罗剔扶,得优等及新补弟子员如额,仍惴惴于积弊之未尽除,而真才之未尽获也。……试竣,集诸生徒于海东书院,旬鍜而月炼之。解经为根柢实学,能赋乃著作通才,故考录制艺雅驯者,已编为《东瀛试牍》;而说经、论史及古近杂体诗文并肄业及之者,裒辑二卷,曰:《校士录》,俾庠塾子弟有所观感而则效焉。为诱掖奖劝之助,藉以鼓舞而振厉之,就文艺而成德行。”因此归纳出《东瀛试牍》内容是收录制艺雅驯者,《瀛洲校士录》则取说经、论史及古近杂体诗文并肄业及之者。
![]()
图15:1851年夏天刊印《瀛洲校士录》三集封面及上卷目录(国立台湾图书馆收藏,杨永智翻摄)
国立台湾图书馆典藏《瀛洲校士录》三集上卷1册,书皮贴上下卷签头各1张,封面印黄色纸,刊书名及“咸丰辛亥(1851)夏镌,海东书院藏板”,目录7叶,最末行刊“受业吴敦礼校”木记,加钤“守屋善兵卫氏在台记念寄附”朱印1方。
[6]内文每半叶版框高18.3公分,宽13.3公分,10行,行25字,四周单栏,版心上下黑口,单鱼尾,中缝刊“海东精舍”及叶次,分成上卷论文27篇、下卷诗赋91首,合计73叶。
“一月中有两日亲驻书院,与教官同饭”已经成为徐宗干公余的习惯,也看出他对于书院老师教学、学生教育的关心作为。道光28年(1848),他接受书院文童陈淑梯为其曾祖父陈筍湄自撰《年谱》乞序。[7]咸丰5年(1855),他再发文:“考其经进讲义及封章奏疏,犹见古名臣风烈。夫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先生念典勤学,着为谟猷,皆本数十年化民成俗之精意而出之。坐言起行,为经、为法,先生兼之矣。其曾孙淑梯,肄业海东讲院,奉年谱丐为弁言,简书棼如,无暇及之。兹瓜代赋闲,展卷三复,爰叙其崖略,书于简端以付之。”
福建厦门大学南洋研所院、台北市国立台湾图书馆各藏刊本1部,后者内文每半葉版框高17.8公分,寬12.1公分,每半葉9行,行大字22字,注文雙行,字數同。四周雙邊,版心上刊“笋湄公年谱”,单鱼尾,下刊叶次,黑口,计61叶,〈跋〉1叶,文后刊「台郡松云轩卢崇玉刻」木记。封面与徐序已佚,残存海东书院山长黄绍芳序文1篇,庄有恭撰文1篇,书前载录包括台南崇文书院掌教唐埙、候选六部主事施琼芳、刑部主事黄应清、尽先教谕周维新与职员卢崇玉等52位官绅的助印名单。
陈淑梯在书后〈跋〉云:“曾王父《笋湄公年谱》一册,家藏久矣。辛巳(1821)岁,功兄淑均掌教海东书院,[8]命淑梯缮存以俟阐扬。越戊申(1848),淑梯肆业海东,仰蒙树人徐观察大人许赐序。旋升本省臬司,内渡后以〈序〉寄归,表扬事迹,光宠弥增,情则感矣。但功兄捐馆有年,淑梯媿未成就,无力付梓。荷诸君欣助未逮,且赖黄君冰如比部应清、周君邠图学□维新首为捐劝,并加校订。”
周维新,字邠图,由廪生考取台湾府拔贡,也是受到徐宗干擢拔的学生,在徐氏眼中:“为乙酉(1825)拔萃科所取士,维时闻其敦行不怠,乡评翕然,非徒以文采炫者。”咸丰4年(1854)6月离台以前,他欣然为这位高徒编纂百余人的《岛上阐幽录》作序。此书亦名《全台阐幽录》,两年后的秋天,施琼芳也应邀撰序,还附带七律2首,有诗序:“周广文维新,承徐树人观察谕,采辑台属节孝为《全台阐幽录》。”书今不传。
![]()
图16:1855年台郡“松云轩”镌版《笋湄公年谱》跋文与牌记(国立台湾图书馆收藏,杨永智翻摄)
十、1874年杨希闵集刻《戊辰酬唱草》
楊希閔(1809?1878),字臥雲,號鐵傭,江西新城人。咸豐6年(1856)因太平軍攻佔江西,舉家遷徙至福建邵武,隔年再避難到福州。同治9年(1870)以前渡台,掌教海东书院。
同治13年(1874)完成《戊辰酬唱草》,刊本有四:一是《遐憩山房诗续存》本,计22叶,本是台南举人蔡国琳(1843?1909)用书,今归笔者收藏。二是《遐憩山房丛拾稿》本,计19叶,卷前刊杨氏自序:“同治戊辰,闵客周方伯所,每与吴廉访诸公暇辄酬唱,文酒之乐,一时称盛;零笺断纸,散不收拾,门人周哲成汇钞一篇存箧,今踰七稔矣。”内容选录同治7年(1868)5月间,他偕吴大廷、周开锡、梁鸣谦、锺大钧、黄翥先、周哲成诸人唱和诗作,文末落款“同治甲戌江右新城杨希闵卧云书于台阳海东书院”。台湾文献学者郑喜夫在1976年年初于台北市冷摊购得。三是单行本。三者皆出自福建福州“吴玉田”之手,谢水顺、李珽皆谓杨氏著述“悉交吴玉田刊刻”,但此书未及著录。[9]
四是台阳刊单行本,厦门大学图书馆古籍室典藏1部。2002年7月24日,我参加台南市成功大学中文系施懿琳教授组织访问团造访该馆,亲见此书,前古籍室主任李秉乾登录“清同治十三年台阳刻本一册”,封面刻书名及“同治甲戌刻于台阳”,内文每半叶版框高18.4公分,宽13.5公分,11行,行23字,小字双行,字数同,四周双边,版心单鱼尾,下刊叶次,计17叶。“台阳”即清代台南地区的别称,书版出自台南刻工之手,与前述郑喜夫藏书相较,不论版式、叶数、字体皆有差异,尤其是福州版采用匠体字,整齐划一,台阳版则作楷书上版。
![]()
图17:厦门大学图书馆古籍室内景(杨永智拍摄)
![]()
图18:1874年出版《戊辰酬唱草》封面与牌记(厦门大学图书馆收藏,杨永智翻摄)
![]()
图19:杨希闵题识于台阳海东书院(厦门大学图书馆收藏,杨永智翻摄)
十一、1892年唐赞衮、施士洁、翁景藩编辑《海东书院课艺》
今天,座落于台北市台湾大学校总区内总图书馆,5楼中文线装书库珍藏一部《海东书院课艺》,馆方量身订制两片木夹板保护,封面中央贴书名签头(以华康魏碑繁体打印于白色花纹纸),右下角并黏两小张桃红色打印纸,都用标楷字打印,一作“台湾无他馆藏”,二作“孤本,数字影像”。[10]全书计4卷,分订4本,首卷原书皮已阙,各卷书皮签头亦佚失(第2至4卷皆加鈐白文圓章1方),率以新蓝绫布替代,并新贴打印书名及卷次。封面刷印橙色纸,前半叶刊“海东书院课艺‧善化唐赞衮题首”及“管领传邦”印章1方,版心上刊“海东书院课艺”,单鱼尾,“序”,“一”;后半叶刊“光绪十八年岁在台湾道署校栞”牌记。序文一计2叶半,首叶天头加钤“戴炎辉文库”朱文长方椭圆章,内叶加钤“国立台湾大学”朱文方章,文末落款“光绪十八年盐运使衔前护理台澎兵备道兼按察使衔台南知府唐赞衮谨序并书”及印章2方。
![]()
图20:《海东书院课艺》由唐赞衮亲题封面(台湾大学总图书馆收藏,陈益源提供)
唐赞衮,字韡之,湖南善化人。同治12年(1873)举人,光绪14年(1888)担任福建邵武知府,光绪16年(1890)接掌延平知府,翌年7月22日奉旨担任台南知府,并即署台湾兵备道,赞衮之父树森与叔父唐鉴分任两浙、陜西按察使,人称“两代三省总宪,两浙三秦全台”。光绪18年(1892)闰7月20日卸,22日回台南知府本任。唐氏著述富,喜吟咏,好藏书,择台湾道署西方修筑一间“芸香室”,作为藏书之所。[11]在台南知府任上,替台南崇文书院山长丘逢甲(1864?1912)在1890年新居“柏庄”书联“经传绛帐多来学,屋绕青山好着书”榜其门,丘氏又取《黄庭经》中“闲暇无事心太平”句,节录“心太平”3字,请唐氏为书斋题写匾额。
![]()
图21:《海东书院课艺》牌记(台湾大学总图书馆收藏并提供)
“海邦玉尺费裁量,纸价居然贵洛阳。漫诩门前桃李盛,天教栽植到遐方。”唐氏写下这首七绝并自注:“台俗富而悍,僿而不文。余葺横舍,召生徒,月必以试,巾卷盈廷,储金钱若干为母入其子为书院费,复选刻《海东课艺》,藉开文教风气,由是荒陬僻陋,多文学之士矣。”反映他热心鼓励向学,不仅储钱以为书院费,还选刻课艺,藉开文教风气。
![]()
图22:《海东书院课艺》唐赞衮序文落款(台湾大学总图书馆收藏并提供)
序文二计7叶,文末落款“岁玄黓执徐(按:即壬辰,光绪18年,1892)中秋节温陵施士洁序”及印章2方,两篇序文皆依原作笔意忠实镌出。施士洁(1856?1922),字澐舫,号芸况、喆园、耐公等,台湾安平县人,前海东书院掌教施琼芳(1815?1868)次子。光绪2年(1876)进士,官内阁中书,不喜仕进,归里后,与台湾道唐景崧(1841~1903)结文字交、偕台南知府罗大佑(1846?1889)、台中进士丘逢甲日夕酬唱,与丘逢甲、许南英(1855?1917)并称清季台湾三大诗人。唐景崧转升台湾巡抚,施士洁应聘入幕。先后掌教彰化白沙、台南崇文与海东三书院,菁峨棫朴,有声于世。[12]
![]()
图23:施琼芳夫妇木主,由长子士沅、次子士洁与孙3人仝立(施士洁族人提供,杨永智拍摄)
![]()
图24:台南米街(施琼芳、施士洁父子)进士第硕果仅存的两座石柱础(杨永智拍摄)
![]()
图25:1920年12月“菽庄”主人林尔嘉(右四)、施士洁(右三)与王少涛(右一)在厦门合影(王尚仁提供,杨永智翻摄)
![]()
图26:1922年以前施士洁寓居厦门鼓浪屿“寄庐”的家居照(王尚义、林惠珍伉俪提供,杨永智翻摄)
![]()
图27:台北万华文士王少涛亲题“施澐舫先生遗照”(王敬翔、王敬杰昆仲提供,杨永智翻摄)
此篇序文施士洁也以〈《台澎海东书院课选》序〉另题,收录在自己编定的文稿里,文末云:“道、咸间,崇川徐清惠公以巡道兼督学,雅意振兴,如期按课论文外,有背诵经书之课;复加小课,以赋诗杂作相与切磋。风会既开,于是乎有课艺之刻。……台无课选久矣,自高邮夏筠庄、钱唐张鹭洲两侍御有《玉尺》、《珊枝》等编,然皆校士之作。惟清惠公院课一集,四十余年,无有踵而行之者。今方伯唐公(即唐赞衮)、廉访顾公(按:台湾兵备道顾肇熙,1841?1910,江苏吴县人)、郡伯前护道唐公(即唐景崧)嘱检近年课艺,重为评定,付之手民,犹清惠公意也。校惆之役,则监院翁广文景藩之力为多云。”[13]可见此部课艺是由他主持选文,再委交海东书院监院翁景藩[14]校订,始兴工开雕。
![]()
图28:《海东书院课艺》施士洁山长序文最末叶(台湾大学总图书馆收藏并提供)
施序之后续刊〈生(员)题目录〉5叶、〈童(生)题目录〉4叶半。内叶间有蛀洞,皆采金镶玉装璜(原纸高28.2公分,宽16.1公分;新衬纸高30.9公分,宽18.5公分)。内文每半叶版框高20.5公分,宽13.7公分,每半叶10行,行25字,注文双行,字数同,四周双栏(两篇序文四周单栏),版心上刊“海东书院课艺”,单鱼尾,中刊卷次,下刊叶次(第1卷计119叶,第2卷计82叶,第3卷计89叶,第4卷计76叶)。每卷卷后书皮皆有日文墨笔注记,並加钤该馆蓝色长方形财产章1方,植入“单位:特藏组CG;戴东生、戴东雄、戴东原、戴怡德、戴怡雯合赠;[15]日期:99.3.29”,说明在2010年3月29日入藏。
第1卷生员作品以〈此谓知本〉为题,超等一名林际春文章始刻,包括超等三名汪春源(评语“深入显出,警辟异常。”)。汪春源的其它佳作还包括:〈子曰射不主皮〉(超等一名)、〈乡人饮酒〉(超等二名)、〈德行颜渊闵子骞〉(超等一名)、〈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超等一名)、〈子击磬于卫至浅则揭〉(超等一名)。本卷虽然是初刷,第68叶第1、2行却因版木受损以致字迹难辨。第2卷亦收汪春源文章〈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超等二名,评语“辞清笔秀,雅合时趋。”)第3卷童生作品则以〈不远矣〉为题,上取一名许景三文章始刻,惜缺第67叶。
![]()
图29:《海东书院课艺》生员汪春源〈子曰射不主皮〉首叶(台湾大学总图书馆收藏并提供)
前两卷采录海东书院生员42位,作品92篇,计有許獻琛(16篇)、葉鄭蘭(14篇)、魏致祥、朱華國、汪春源(以上7篇)、江上峰、林茂青(以上4篇)、謝鵬翀、王漢秋、邱汝義、陳宗器、何朝章(以上2篇)、林際春、石壽祺[16]、翁應旌、紀鼎勳、陳遐齡、歐陽欽、張作霖、紀鴻猷、許廷磬、毛式參、鄭夢蘭、王鍾山、王壽華、李成烈、林兆瀚、楊撝謙、何獻青、楊煌、王承暉、蕭逢源、鄭指陳、簡而文、張開春、張熙春、陳席豐、吳承恩、江斗南、陳鴻恩、魏宗源、陳鶴鳴(以上1篇)。[17]
![]()
图30:《海东书院课艺》生(员)题目录首叶(台湾大学总图书馆收藏并提供)
文冠群伦的许献琛(1862?1921),字韫玉,讳武荫,号璞山,祖籍福建泉州石狮,祖父许克勇于嘉庆年间携眷渡台,住台南郡西北势街(今台南市神农街)。束髲受书,天资聪慧,自幼有神童之誉。光绪6年(1880)19岁入泮,光绪20年(1894)33岁中举。无奈战云骤紧,玉岭峰头云乱,翌年7月4日,南澳总兵刘永福(1837?1917)在台南府学成立议院,被推举作议长,廪生谢鹏翀等人为议员。日军攻入台南,刘氏仓皇内渡,台湾民主国亡,许氏携眷返回故里。1898年37岁赴京应试,途中眼疾返家,后以行医济世、教育英才为志。1945年长孙文明、次孙文雅,三孙文权等,承父遗训,重返宝岛致力于教育,竭尽贡献。
造化何其弄人!与许献琛有同窗之谊的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号少义,晚号柳塘,台南安平人。光绪14年(1888)中举,日人夺台,耻为异族奴隶,举家内渡,1899年中进士,为宝岛32位进士最后及第者。历任江西宜春、建昌、安义、安仁知县,卸任后返回福建龙溪授书为业。1914年应厦门鼓浪屿林尔嘉(1875?1951)礼聘,加入“菽庄吟社”,定居鼓浪屿。曾孙毅夫、一凡昆仲,皆在厦门大学执过教鞭。
2008年9月3日午后,我邀约郭双富先生自下榻的北京东城区东交民巷酒店打车,拜访位在景山东街20号的“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会”,承蒙汪毅夫副主席拨冗晤谈,傍晚下班后登临景山,不免抚今追昔。当晚汪副主席伉俪设宴款待(联络部田靖处长亦作陪),对于乡邦文征重视熟捻的郭兄,和宇内同道每多文征奇遇的我,殷殷致意,嘱托代觅令先祖遗存的吉光片羽、翰墨幽光。余不敏,姑藉此篇札记,权充棉薄,希冀另日更加精进,以酬厚爱。
图31:2008年9月3日汪毅夫副主席与我在台盟中央大门前合影(郭双富拍摄)
同年11月29、30日,台南市成功大学文学院陈昌明院长、中国文学系陈益源主任、台湾文学系施懿琳主任联合主办“异时空下的同文诗写:台湾古典诗与东亚各国的交错”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以〈琅环有奇应得见:清代闽台地区汉诗传播考述〉为题宣读论文,言及〈科举试艺出板与汉诗传播〉一节,转引时任国立台湾文学馆郑邦镇馆长早在前一年8月25日针对拙著发表的谈话:“科举取士本是我极感兴味的学域,拜读本书得知:台湾自从陈永华上言建圣庙、立学校以降,清廷赓续科考制度,相关出版品层出,……都是中国科举文化在台湾的遗痕,不但呼应了晚近中国学界刚刚成立的“科举学”,成为科举学中台湾特有亚种的珍宝,并且这项研究也可视为台湾古典文学基因库的基础工程之一。”[18]
为求促进研讨会的学术讨论更添真实感,主办方特别配合举办“翰墨因缘荟东宁文物展”(2008年11月21日起至2009年1月16日止),展出17至20世纪台湾本土与旅台人士的诗文稿及书画墨迹,并展示早期台湾具代表性的诗人活动的老照片,由台中市“大屯文化工作室”负责人郭双富先生、陈益源主任、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向丽频博士和我我一起提供自身收藏,囊括施士洁手书对联、丘逢甲亲题中堂、1899年元旦柳南生彩绘〈台湾土人风俗图〉、丘逢甲旧作《柏庄诗草》等诗文集近30种,共襄盛举。
![]()
图32:右起:丘逢甲进士中堂,施士洁进士联句,向丽频博士,施懿琳主任,郭双富先生与我于成功大学中文系展览橱窗前合影(郭宜瑄拍摄)
2010年10月11日起至11月26日止,我应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苏慧霜博士力邀,在该系馆舍3楼“游于艺回廊”,规画“翰墨因缘荟彰城:杨永智台湾文学文献收藏展”,区分“启蒙举业”、“遗泽余韵”、“题咏吟哦”、“半线文采”、“舆图视野”、“振聋发聩”、“栎社风华”7大类,展品81件,与海东书院相关者即有:海东书院山长杨希闵在光绪3年(1877)6月间撰写〈朱子石刻碑记〉与〈文山秀气〉4字石碑的朱拓本。[19]次年7月书院生员郑炳奎课艺原件,加上书院藏书《孟子》第7卷〈尽心章句〉木刻本1册。
![]()
图33: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印刷展览海报(杨永智提供)
![]()
图34:朱熹〈文山秀气〉石刻朱拓本(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藏石,杨永智采拓并拍摄)
2017年4月8日深夜11点36分,加上次日中午12点35分,台南市成功大学中文系陈益源特聘教授以“WeChat”传送《海东书院课艺》书影3帧并云:“今日意外获悉书还存世,戴炎辉先生遗捐台大图书馆,想你会有兴趣,特地报告。”同月28日午后,我应台北市“财团法人树火纪念纸文化基金会”邀请,规画明年元月举办两岸木版年画交流展的会前空档,抓紧上半日黄金时间,赶赴台湾大学观书两个钟,逐叶品读,略作筆記;在服务台轮值的该校“图书信息学系”四年级本科生热忱引导:进入(台北市)国家图书馆官网:http://www.ncl.edu.tw/,从首页→古籍特藏文献资源→整合查询→输入书名→即可见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图书馆亦藏1部。[20]简言之:《海东书院课艺》,亦名《海东课艺》或《台澎海东书院课选》,木刻本属于初刷,宇内唯二,不能算是孤本,台湾大学藏本卷3惜缺1叶,实非足本。
清领时期宦台高官们如江苏高邮夏之芳、甘泉杨开鼎、南通徐宗干、吴县顾肇熙,浙江钱塘张湄,广西柳川杨廷理与桂林唐景崧,广东嘉应曾中立,江西新城杨希闵和德化罗大佑,湖南善化唐赞衮,陜西泾阳张珽,福建闽县翁景藩,对于宝岛学子的不吝栽培,用心良苦。在170余年历史长河中,我将海东书院出版《海天玉尺编》、《珊枝集》、《梯瀛集》、《海东试牍》、《台阳试牍》、重刻《柳河东先生集》、《台人舆论》、《六亭文集》、《虹玉楼诗选》、《东瀛试牍》、《瀛洲校士录》、《笋湄公年谱》、《全台阐幽录》、《戊辰酬唱草》、《海东书院课艺》15种略作浅介。扪心自问,仅只寓目《台人舆论》、《六亭文集》、《虹玉楼诗选》、《瀛洲校士录三集》、《笋湄公年谱》、《戊辰酬唱草》、《海东书院课艺》7种,仍不过半,可是,对于明清时期传统雕版印书,特别是归类在“官刻本”的书院出版,尽属凤毛麟角,卜经眼的《海东书院课艺》不啻提供一笔极重要的补白。
观书完毕迈出台大总图,艳阳当空,行走在1898年引入宝岛种植的大王椰子步道,蓦然回首:1994年8月6日,我应台湾彰化县政府的委托编纂《彰化县古迹图说》图录之需,亲赴该校“研究生图书馆”地下室,访视典藏日籍学者伊能嘉矩(1867?1925)的手稿抄本、增田福太郎(1903?1982)搜罗的木版年画、台籍学者赖永祥辑录的道观寺庙签诗,又到“农业经济学系”图书室,调阅百年间宝岛古建风物写真的邮卡收纳簿,视界大开,恍如昨日。如今经过“傅钟”纪念塔,[21]剎那间福至心灵:“椰林大道”不就是“榕坛”的现代版?傅斯年校长之于台湾海东书院山长们,似乎也具有一缕键结:同是春风化雨植树人!让我也联想到在“台大出版中心”邂逅的文创品,“傅斯年说马克杯”上的一句话:“在学校必须养成一个不盼望放假的心理!”[22]恰巧成为唐朝韩愈〈进学解〉云:“业精于勤、荒于嬉”的最佳白话诠释。最后,诚挚地感谢这所大学嘉惠士林,助我实多。
![]()
图35:在椰林大道尽头即是台湾大学总图图馆(杨永智拍摄)
痴儿搁笔于2017年5月4日青年节良宵
[1]
日本“远藤诚写真馆本馆”位在宫城县仙台市,1895年,写真师远藤诚追随日本陆军参谋本部陆地测量部写真班抵台,不久,他选在台北市府前街2丁目(今重庆南路1段)开设第5分店;另一位写真师远藤陆郎,则在台南市白金町2丁目12番号(清代打银街故址,今忠义路2段)开设第3分店。
[2]
王镇华:《书院教育与建筑:台湾书院实例之研究》,台北市:故乡出版社,1986年7月,页88。2003年9月20日,我到台北县新店市王国璠先生府上访问,又确认此帧照片来源无误。
[3]
台湾台南市“莉莉水果文化馆”李文雄于是撤换该书图像,采用我的供图发表:〈厝边头尾兮故事(二):海东书院〉http://www.lilyfruit.com.tw/lili_ner/default2.php
[4] 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早在1534年,由英王亨利八世授予皇家许可证,建立起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出版社。从1584年出版第一本图书开始,该社即致力于印刷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几个世纪以来,发行了各类学术性和教育性书籍、期刊与圣经,大幅拓展了剑桥大学的研究和教学。
[5]
道光22年(1842)英人来犯,爆发鸦片战争,姚莹与达洪阿击败之,毁其船、获其人,有诏嘉奖,予云骑尉世职,进阶二品。和议成,英人诉台湾所获船皆遭风触礁,文武冒功欺罔。次年革职逮问,下刑部狱,卒降黜同知,发配四川。
[6]
日治时期台湾第一传媒《台湾日日新报》,社长守屋善兵卫在1898年5月倡议“私立台湾文库”,12月25日召开“台北图书馆发起人会”,1900年5月10日,藉庆祝日本皇太子婚礼为由,进行乐捐图书事;次年1月27日,假“淡水馆”(前身为“登瀛书院”)举办“私立台湾文库开库典礼”,成为宝岛公立图书馆“台湾总督府图书馆”的前身。
[7]
陈大玠,字符臣,号笋湄,福建晋江人。雍正2年(1724)进士,授临漳知县,升内阁中书,擢礼部仪制司主事、浙江道监察御史、吏科给事中,官至升太常寺少卿。
[8]
陈淑均,字友松,福建晋江人。嘉庆21年(1816)举人,道光2年(1821)任台湾海东书院山长,10年任噶玛兰(今宜兰县)仰山书院山长,18年任鹿港文开书院山长。
[9]
吴玉田,福建侯官人,坊设福州市南后街宫巷口东侧,刻书字体娟秀,笔劃清晰有致,为清代福州最著名刻字坊,始于咸丰年间,民国卅年代歇业,出版书籍以千卷计。谢水顺、李珽:《福建古代刻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页494-496。
[11]
杨永智:〈清代台湾藏书考略〉,《东海中文学报》第16期,2004年7月,页297-324。国立台湾图书馆官网〈台湾故事馆的故事‧清领时期台湾的藏书机构〉,即根据该文内容浅介:http://ntlstory.ntl.edu.tw/mobile/story_main.php?no=7
[12]
乙未(1895)之役只身内渡,岁暮挈眷归于晋江西岑故里。参加商会,主办贡燕业务,时往来于福州、厦门间。偕林尔嘉、郑毓臣等台籍内渡文士,流连诗酒,被尊为“菽庄吟社”祭酒。宣统3年(1911)担任同安县马巷厅长,民国6年(1917)应聘福州“闽省修志局”,晚年寄居厦门鼓浪屿,郁郁而终,着有《喆园吟草》、《后苏龛草》等,盖因与宋朝文豪苏轼生辰同日,尝以苏氏再世自况,乃冠“后苏龛”于其各类著作。
[13]
施士洁:《后苏龛合集》,台北市:龙文出版社,1992年3月,下册页353-356。按:与《海东书院课艺》刊本同看,后者文字却有出入:“今廉访顾公、郡伯前护道唐公,以政乿余暇,历检近年院课,共得百数十篇,重加评定,亟付手民,犹清惠公意也。校惆之役,则监院翁黻屏广文之力为多云。”
[14]
翁景藩,字黻屏,福省闽县举人,光绪11年(1885)署新竹县儒学训导,兼明志书院监院,精擅“诗钟”创作。
[15]
即戴炎辉的5位子女。戴炎辉(1909?1992),台湾屏东人,法律学者,法律史学家。历任司法院长、司法院大法官、总统府资政。育有五男二女,皆出类拔萃。平日花费若非买烟,即是收购旧书,藏书逾万册。视《左传》“夫学殖也,不学将落。”为座右铭。经过他命名并且整理的“淡新档案”,则是目前最完整的清代县级行政档案。
[16]
石壽“祺”,汪毅夫誤作石壽“琪”,〈清代台湾的制艺〉,2017年4月27日,台胞之家网:http://tailian.taiwan.cn/qgtl/201704/t20170427_11755179.htm
[17]
后两卷采录海东书院童生69位,作品83篇,计有卢启圻(4篇)、卢启垣、苏国祥(以上3篇)、蔡祖缨、汪兆瑞、谢鹏云、颜天壬、苏占春、邱藻修、吴伦煌(以上2篇)、许景山、程章、陈启华、曾应任、曾应铨、曾应壬、潘长庚、苏铭训、翁祖炎、李占祥、欧重三、吴镜铭、杨鸿章、黄离、胡锺麟、林锡嘏、黄东海、梁国华、邱锡光、李联璧、王承泽、潘德麟、吴道西、张守信、刘建家、杜启烈、陈玉简、吴楚、吴锺、张栋材、翁德容、蒋玉辉、马春源、郑公风、杨弼熙、欧阳瑾、黄鸣谦、林廷岳、张大烈、戴捷魁、林应庚、李炳章、王澄秋、廖廷宾、刘焕文、韩钟灵、杨栋材、吴思曾、黄荣昌、吴锡麒、蔡善元、方廷玉、侯志仁、吴启元、颜启泰、林廷琛、叶瑞楷、龚如清、陈葆元(以上1篇)。按:颜启泰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为题,获得上取一名,评语提及:“参用二名施学鳌作”。
[18]
会议论文宣读后增补并易题,参见杨永智:〈琅嬛有奇应得见:清代闽台地区汉文学出版考述〉,《台湾古典文学研究集刊》第2号,台北市:里仁书局,2009年12月,页147-179。
[19]
连横〈文山秀气〉:“道光间,重修海东书院,曾于西畔掘地,得‘文山秀气’石刻四片,旁有‘晦翁’二字,是为朱文公之书。石大各二尺余,不知何时流落至此。”收入《雅堂文集》,台北市: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4年12月,页145-146。
[20]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是位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一所公立研究大学,该校图书馆是北美洲地区最大的三座图书馆之一,拥有超过820万册藏书,在整个美国国家图书馆中排名第10位。其中“东亚图书馆”的中文藏书超过26万册,1912年以前的中文古籍善本书目约2100种,包括善本约300种,普通古籍约1800种,其中的医书、书院志、金石图谱、文集、佛经典籍等独具特色,不乏孤本或稀见本。http://www.ncl.edu.tw/information_236_6873.html
[21]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学学生代表参加“五四运动”,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第4任校长。曾云:“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校方铸钟以纪念。
[22]
傅斯年:〈致诸同学第一封信〉,《国立台湾大学校刊》第89期,1950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