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智(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
一、遥看当时滩头画
1984年,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翌年,邵阳市成立"滩头年画研究会",以隆回县文化馆为主,锁定滩头木版年画进行挖掘、整理,同时复刻早已失传的〈秦叔宝、尉迟恭〉门神、〈花园赠珠〉墙画等。1987年4月,傅真忻(1943?,湖南湘乡人)与方伟设计一款〈滩头年画〉中、英文对照简介,强调:“滩头地处中国湘西南雪峰山余脉之下,独特的地理、经济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民间美术,很少受西画、文人画之影响,保留了难得的淳朴、稚拙、幽默之美,有神奇的艺术魅力。”1989年,傅会长善用此一特色创作藏书票,勇夺国家大奖。同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出席在江西宜春召开的“首届全国版画群体研讨会”,新作〈定亲伞〉、〈打蹈谣〉、〈戏媒人〉木版画在观摩展上获得与会专家同行的肯定评赏。也被《版画世界》主编李平凡(1922?2011,天津市人)选用并推荐赴日本展出,李氏还将会名易动“湖南滩头木版画会”。
1998年6月28日上午10点,中国藏书票协会假“深圳美术馆”主办第7届中国藏书票大会的开幕式,我偕同台湾版画家潘元石等5位飞赴参加。次日上午9时半,主办方假“广深大厦”第24层楼举行藏书票交易会,又在会场与傅真忻先生欢叙;不过三日,“与他们交心互动之间,竟让我搜得66枚藏书票原作,加上无私的秘诀传授,珍贵的友谊建立,无论有形与无形,皆是此行最丰盛的收获。”[1]赋归不久,傅真忻会长还热情挥毫书函:“记得6月27日在深圳大会报到厅外,我见到的第一位台湾与会的艺术家就是您,真是有缘千里来幸会。短短几天的活动,又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愿我们能在今后的广泛交往中,开出更美更盛的友谊之花。……附上我的一篇介绍滩头年画的短文,请多指教。”[2]
图01:傅真忻亲笔题赠与我的自刻藏书票(杨永智提供)
他在短文开门见山:“鲁迅先生收藏的年画目录中所列第一幅〈老鼠嫁女〉,就是滩头年画的版本。此画大英博物馆亦有收藏,其产地在湖南省邵阳隆回滩头镇。”[3]此外,1998年3月29日至4月10日,我接受“日本民艺馆”柳宗理(1915?2011)馆长的邀请,偕同中国南京学者张道一(1932?)教授、山东省年画专家谢昌一(1930?)先生齐赴英国伦敦、法国巴黎考察中国年画收藏现状。就在巴黎市区恰巧参观一檔中国木版年画展览,见到一幅〈老鼠嫁女〉。谢昌一返国后向“日本民艺馆”写报告:“年画只有在与同一地区,不同地区的仔细比较中,才能确定它的归属。在法国亚洲协会展览的年画中有幅〈老鼠嫁女〉,因为这幅年画与湖南隆回滩头的遗存相似,因此大家都认定该画出自湖南。此次看到展览中的这幅原作,从色彩与用纸上考证,实为桃花坞年画,因为湖南滩头年画从不用机制纸印画,而只用胶粉加工的毛边纸印刷,色彩与滩头年画也有差别。”[4]
图02:1998年4月5日,法国巴黎市中国木版年画展览现场(杨永智拍摄)
图03:上海旧校场某作坊出品〈老鼠嫁女〉(法国亚洲协会典藏,杨永智拍摄)
2013年谢昌一再将法国亚洲协会收藏〈老鼠嫁女〉改认作上海旧校场某画店印制:“到了清代光绪年间,曾繁荣一时的桃花坞年画逐渐衰落,一批桃花坞年画艺人来到上海,受雇于旧校场的年画店,从而促成了上海木版年画的发展。……这是一幅有影响的年画,在湖南隆回县滩头年画中有这幅画的移植。湖南隆回滩头是受桃花坞年画影响的产地,至今还保留了一些桃花坞年画的版本。……一种题材多种表现是历来民间美术中[存在的现象,也是年画流传、移植、发展中出现的现象。”[5]
话题且转:日本的木刻版画技术在二战之后的国际发展趋势当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赵经寰(1934?,辽宁抚顺人)教授认为:“到了六十年代,日本木版画的优势继续增长,荻原英雄、吹田文明以及此后的黑崎彰(1937?)[6]等人把传统木版技术与时代感相结合,在木版技法的革新上做了成功的尝试,产生了更大的国际影响,把日本木版画的优势推向一个新的高峰。”[7]
1997年,黑崎彰专程来到滩头考察木版年画工艺,并将“软石头”带回化验其成分,想以此技术为自己的版画技术增色。回国之后,他给隆回县文化局研究滩头年画的谭春雨写信:“(在滩头的)那几天真是我有生以来最感动的日子。他认为滩头年画从造纸到制画等各项工艺流程都是在一地完成,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8]“谭(春雨)说起1997年那档事还直摇头:‘日本人太厉害了。’谭说,黑崎彰在滩头的几天,总是手里拿着一个小塑料袋,看见什么原料,都要抓一点,往塑料袋里一封。后来,他才知道,黑崎彰是取样回去化验,想弄明白滩头年画所用粉纸的成分,好去生产,用在自己的版画创作上,也弄个‘世界惟一’。不过,黑崎没有成功。再写信来,谭多了个心眼,什么都不说了。”[9]
2008年8月初,天津大学研究院指派毛瑞珩采访“高腊梅”作坊钟海仙师傅(1928?2008.10.6)得知:“颜料过去是老爷爷时做的,是通过对草进行高温加工造的,用那个高温的草造的,它材料不褪色啊。造颜料的口诀都是口传,带徒弟口传下去。怎么教你啊,你到我家里学徒的,就是徒弟了。……但是如果是外人,做颜色需要传什么?比如配黄色,怎么教他?那个是不教的。”[10]2011年6月,《民生周刊》记者邓凌源访問坊主高腊梅师傅(1933.12.14?2014.12.25)又强调:“满怀深情地谈起记忆中的滩头镇,那时大大小小的年画作坊有几十家,每家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很注重保密。”[11]
2010年,接受过谭春雨教导绘事的学生、在湖南省邵阳市文化馆任职的覃英湘发表专论:“滩头年画应适当接受文人画与外来画的影响,要有意识地聘请国内外一些真正的美术理论家和美术家介入滩头年画的研究和创作,大胆吸取各方面的养料,健康自己,壮大自己,最后走向成熟。”[12]恩师“大胆”排拒国际专家的探究,反倒不如高徒的胸襟。翌年10月10日,由日本“天理天理参考馆”学艺员中尾德仁驾车,握造访亦师亦友的黑崎彰教授伉俪,在精致下午茶款待中,他兴奋地签名题赠代表作及论文予我。
图04:黑崎彰教授发表学术论文的抽印本(杨永智提供)
图05:学术论文附图,采集自湖南滩头刷年画使用的“棕把子”(杨永智提供)
拜读代表作《版画史解剖》就提到:“山西临汾、河南开封、河北的武强、陜西的凤翔、湖南的隆回等地的木版年画都以风格朴质、粗犷、率真、富有活力而著称。现在由于机械印刷品的取代,年画日趋没落,失去了民间艺术朴素原始的风味。画面仅有鲜艳的色彩、呆板的形象,而无真实的情感,缺乏产生共鸣的因素。各地制作年画的艺人们逐渐减少,后备力量明显不足,笔者走访过一些地区,基本都是年长的艺人们在继续着印制,他們的后代基本上都没有从事这一艺术,也缺乏这方面的热情。因此,振兴年画艺术或开辟它的新方向,也是我们当务之急的课题。”[13]
图06:黑崎彰教授偕我在日本京都自家门前合影(中尾德仁拍摄)
言归正传,2014年1月14日,天津大学研究院为了执行“木版年画申遗片拍摄计划”,“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特别委派林治政师傅与吴京南先生,带齐全副录像器材,由我率领研究院年轻讲师王小明、王坤,加上博士生王拓,在山东省潍坊市高铁站会合,启动密集紧凑的进度。16日自青岛飞抵湖南,一在长沙市黄花机场降落,队伍立马转乘非遗保护中心安排的面包车,直达隆回县城桃洪镇住一宿。17日一早,便向离县城33公的滩头镇挺进,由于三条溪水汇齐镇北,积沙成滩而得名,也享有“楠竹之乡”、“纸都”的美誉。就在邵阳与隆回之间的中界点拐个弯,继续奔驰在遍植楠竹的低矮山包丘陵间,再10公里,大约半小时的车程就抵达了。当街中央,左侧老巷入口处挂着一块“高腊梅年画作坊”标示牌,大家带上礼物和装备,兴奋踏上石板路,访视三坡街21号里的古老作坊。
这是一座紧临老街、其貌不扬的两层楼房,一楼当作门脸,其上是木构造作坊。自厨房攀附陡峭木梯,小心翼翼才能登楼,就和镇上的“大生昌”“金玉美”作坊一般巨大空旷,充作通风晾干、高温防潮的工作间:一排排的竹竿正串晒着一疊疊半成品的画纸,却见苗王、关公、门神、赵元帅、才子佳人齐聚一堂,嫣红奼紫,跃动纸端迎风舒展,正等着师傅巧手伺候,任人开颜点珠画眉。我置身于40平方米左右、屡经修葺加固的高耸阁楼里,冬阳透过天窗盖头来,鞋踩楼板不时咯吱作响,战战兢兢,真是不敢想象:早于2004年2月间,县城里组织一支退休老干部旅游团上楼参观,卅多人刚涌入,霎时压垮木板,楼全塌了,钟海仙师傅重伤了肋骨和尾椎骨、高腊梅师傅也扭伤了腰!
图07:我拿起“高腊梅”作坊刷印门神的“头子”墨线版合影(王拓拍摄)
目光关注到墙边,成堆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梨木雕版码放整齐,嫩黄、品绿、品蓝、红丹、玫红、煤黑色料盛皿与棕刷摆放井然有序。木梯旁安置两张宽大的画案子,拥有卅年资历的刘海贵师傅腰系围裙,干劲十足,就见他拿取横竿把整摞画纸用“栓”紧固,不厌其烦为我们来回演示设色、码版、印刷的娴熟动作。以故钟海仙师傅的第3个儿子锺建桐师傅也在身边旁白起讲:如何提取“天应石”制作“白膏泥”(湖南话叫“白胶泥”)涂在黄土纸上,充作年画专用纸;还得加入糖、米浆,与防虫蠹蚀的明矾;端出家传陶烧“火盆”,搁在椅子下,不啻成为寒天操作时必备暖暖包;肮脏、劳累与孤独,正是干这一行必须忍耐三件苦;从浅色先印起,黄绿桃蓝一路印下来,最后才刷黑。
午后,由81岁娇小玲珑的高腊梅师傅精神抖薮地盛装登楼,特别示范画神“点晴”的绝活。因为刷印完最后一色墨线版,不雕五官的门神与苗王们,还得准备开脸敷彩才算大功告成,尤其是带有立体感的炯炯双眸,更需要神来一笔,开光启灵。当锺建桐师傅备妥白瓷小碟,放入棉花,把煤黑(俗名烟子)颜色倾倒饱满,再滴上酒精后,就见她老人家沉稳地握持一枝“蓪草杆”的圆心笔,气定神闲,将成疊打好腮红的画纸,挨个捺下一对对怒目圆睛,剎那间,赢得满堂采!
图08:81岁的高腊梅师傅出手为〈尉迟恭〉点睛(杨永智拍摄)
作为妙点眼球的圆心笔,锺建桐师傅欲待解释,我立马掏出空白笔记本写下“蓪草”两字,不禁让他点头赞许,却让身旁来自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的伙伴们懵懂不解。这也难怪,“蓪草”亦名“通脱木”,属于常绿灌木,成长在华南地区中、低海拔温热带交会的向阳沃土上,锺家这支祖传手工自制的笔头,就是截取茎干圆柱状、柔软洁白的髄芯,吸墨之后澎胀凸起,浑圆具体,轻触画纸,宛若双瞳;此外,切削髄芯成薄片,还能作成非纸之纸,也就是清代江南文士作画写字、广州港澳外销风情图框、宝岛巧塑出口纸花的原物料。
图09:2014年1月16日,高腊梅师傅偕我在作坊合影(吴京南拍摄)
也是同样的世代,与钟海仙师傅齐名的李咸陆师傅(1934.12?2011)正是“金玉美”作坊的头手,老作坊距离“高腊梅”作坊很近,更靠近新街,门脸面向街道不到廿米;刚吃完麻辣火锅的丰盛午宴,大伙红着脸、淌着汗经过时,我福至心灵,决定带队临时造访,就在李老太太叨叨絮絮间,引领我们穿越闇黑的厨房,自右侧木梯迈进二楼全木结构的宽敞作坊,木板老楼年迈失修,粉墙早就剥离难堪,“白垩土底下露出了竹栅的肌理,刷过桐油的杉木柱子早已氧化发黑。”[14]几座画案子搁着荒废,工具纸张色盆散落失序,成堆锯取梨木、柏木、樟木或枫木整治的墨线版和套色版,一落落地闲置在屋子尽头,我伫立在满是尘埃的楼板,面对含垢许久的〈门神〉色版(秦叔宝、尉迟恭各偕五位小女孩一起登科的正像,构图罕见,颇具时代感〉,耳闻老太太不停嘘欷老师傅生前身后饱尝世情冷暖,依依不舍步下楼,她又翻找出昔年老伴亲手刷印旧图纸,透过非遗保护中心周主任口译得知索金不菲,没再还价,买下数帧志因缘,黯然道别矣。过没多久,老太太亦往生离苦去。
图10:“金玉美”作坊李咸陆师傅旧作〈秦叔宝〉门神正像(杨永智提供并拍摄)
2015年8月,中国知名服装设计师马可组织手工艺调研组队伍,也来到湖南滩头进行田野采访,收集大量原始资料与珍贵文物,10月25日选订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文创园”的“无用展厅”,严谨推出:“魂兮归来:滩头木版年画展”,对于有关在地纸文化的荣枯兴衰,欲藉影像、实物与文字动、静呈现,如同宣传卡背面的自诩:“期望借此引起人们对手工艺的兴趣及关注,与我们一起用心打这些祖先珍贵的遗存传承下去。”2016年,我有幸两度停驻细览,[15]对于《滩头年画的那些人和那些事》的精致纪录片与同名调研纪录本(现场打印两份,作六孔线装,提供来宾参阅)印象极深,每回看到“金玉美”作坊入口挂起李老太太遗照、二楼作坊清理得焕然如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能不揪心?遥看当时滩头画,暂且整顿陋斋积淀,筛选若干心得,即将于下篇道明,以飨同好。
图11:北京“无用展厅”入口“魂兮归来:滩头木版年画展”布置(杨永智拍摄)
图12:“魂兮归来:滩头木版年画展”现场(萨莎拍摄)
图13:2016年4月24日,右二起黄永松、马可与我在北京“无用十周年庆”晚会合影(薛立宇拍摄)
[1] 杨永智:〈相聚在鹏城:第七届中国藏书票大会记实〉,《大墩文化》第10期,1999年2月,页57-60。
[2] 据1998年8月18日傅真忻自湖南邵阳市文联寄予我的信函。
[3] 傅真忻:〈滩头年画:民间艺术奇葩〉,《美术报》第120期,1996年2月19日第2版〈群众美术〉。
[4] 谢昌一:〈赴英国伦敦、法国巴黎考察中国年画的报告〉,1998年4月15日。
[5] 谢昌一:〈年画中的“老鼠娶亲”〉,《年画研究2013》,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10月,页165-169。
[6] 黑崎彰(Akira Kurosaki)于1937年1月10日在中国大连市出生,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工艺学部意匠工艺学科毕业,日本版画协会会员及理事,京都精华大学版画系主任退休。着有《黑崎彰の木版画》、《版画史解剖:正仓院からゴーギャンへ》。
[7] 赵经寰:〈日本版画技术的发展现状〉,《世界美术》1984年第2期,1984年6月15日,页24-27。
[8] (1)郭云杰、唐凯芹:〈从滩头年画看中国濒绝民间艺术前景〉,《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年第1期,頁65-67。(2)〈滩头年画大事记(上)〉,刘定伟恋滩头年画的博客,2017年2月8日。(3)〈滩头年画:最好的年月已过,它还是留存了浓墨重彩〉,《潇湘晨报》2014年5月6日。
[9] 邹容:〈滩头年画欲“离席”而去〉,《中国商报》,2002年12月7日。
[10] 毛瑞珩:《滩头年画‧钟海仙》,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页50-53。
[11] 邓凌源:〈谁来继承古老年画〉,《民生周刊》2011年第24期,2011年6月15日。“出于传统中对家传绝活可以理解的态度,钟家(按:高腊梅的夫家)不大可能轻易把最关键的技术传授给外来弟子。”〈滩头年画:最好的年月已过,它还是留存了浓墨重彩〉,《潇湘晨报》2014年5月6日。
[12] 覃英湘:〈艺术瑰宝:滩头年画〉,《艺术中国》2010年第2期,页120-129。
[13] (日)黑崎彰:〈木版年画の世界〉,《版画史解剖:正仓院からゴーギャンへ》,东京:阿部出版株式会社,2002年9月30日,页113-116。黑崎彰、张珂、杜松儒:〈大众民俗版画的世界〉,《世界版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6月,页81-84。按:第二部书是未经黑崎彰本人授权的盗版,拙文姑且引用中译,然而未必惬合著者原意。
[14] 无用手工艺调研组:《滩头年画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北京:无用空间,2015年10月,页47-49。
[15] 先在2016年1月18日午后,由瞿一萱、多燕婷、罗亚慧小姐与傅伟先生接待我参观“家园”和“展厅”。4月10日午后,我偕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张礼敏博士与郝然小姐、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俄罗斯籍硕士生萨莎小姐参观,由邹昱悬小姐接待。4月24日晚间,我带领上海大学奢侈品管理系三年级薛立宇、陈沁雨同学参加“无用十周年庆”典礼,当面向马可表达我对于她及调研团队不辞辛劳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