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漳纸工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5

圣母神禡敬惜字:韩国同道访台调研喜追陪(上)

$
0
0

圣母神禡敬惜字:韩国同道访台调研喜追陪(上)

杨永智(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

 

“‘纸马是将约定俗成的神明造形,运刀于木镌镂出面容体态,选用色纸刷印,在祭神仪式完成后予以焚化。因为画面上的神明,都有奔马的构图,被视为神明的坐骑,当作上天骑乘之用。纸马也称神禡、佛马。虞兆隆在《天香楼偶得》解释为神佛所凭依的,好像骑在马上一样,后世信众为了表达对神明更崇高的敬意,又加上字部首,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1] 薄松年《中国年画艺术史》以为:神马或作纸马,亦作神码,系印绘在纸上祭祀神佛时供奉或焚化的神像。 [2]

王树村1923?2009《中国民间纸马艺术史话》推论:清康熙年间台湾置府管辖后,……纸马艺术此后渐传入台湾,称为甲马。台湾的台南市米街是甲马、春联、年画的集中刷印场地。” [3]张道一〈纸马三题〉则归纳:纸马的最大特点,是纸钱、甲马和神像揉在了一起,成为三合一的概念之物,而且都是用于焚烧。” [4]诚然,台湾妈祖所出神禡,无论张贴或是折作加身护持、绑缚旗随驾,不许恣意弃置,陈旧污损后还是得火化升天。

012014117日,作者在湖南隆回县六都寨纸马店当街刷印古老纸马雕版(吴京南拍摄)

022015104日,悬挂在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展示的纸马店老招幌(杨永智拍摄)

 

今年7249日,冯骥才院长精选院藏纸马珍品,远征欧陆意大利,陆续在斯佩齐亚市的Risolo城堡、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和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接力举办中国木版年画海外巡展纸马文化:中国民间的精神天地的特展。亦趁机向宇内同好们引荐、推广中国木版年画种类特色与年俗文化丰富内涵。

 

03纸马文化:中国民间的精神天地特展海报(杨永智翻摄)

 

说来亦凑巧,大约同一时间,由韩国原州市雉岳山明珠寺住持、韩国古版画学会会长、韩国古版画博物馆韩禅学馆长,率领女公子韩智秀小姐,韩国重要无形文化财刻字匠郑灿民师傅,韩国古版画学会监事、从事传统美术教育的权赫松老师,文殊山版画工房洪善雄版画家,佛教艺术史专家李承禧博士,加上赵守彦、沈成美、金银香女史,以及专业摄影师黄振先生,也订在73日中午,一起连袂飞抵宝岛,以“2017韩国文化财厅生生文化财事业第八次古板画海外(台湾)考察的名义,展开密集且紧凑的参访,3?5日行程包含台北市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国立历史博物馆典藏品的调研。

 
04:台湾竹南中港慈裕宫外景(杨永智拍摄)

 

76上午9时半,我们在台湾北部苗栗县竹南镇,国家三级古迹慈裕宫的三川殿会合,然后接受宫务副主任委员陈宏谋、总务曾贩义、营销组陈圣元诸位先生的热情款待,特别开放导览文物馆典藏的宗教文物,并且慨然允许从橱柜里提调出古老印刷雕版两方,贴心安排在左厢房关圣帝君的神座前,由我从旁协助,让远道而来的贵宾们动手试印体验,藉以亲近妈祖温柔敦厚的文化底蕴。

 

溯自1910917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刊登一则相关台湾云林北港天上圣母灵异的报导,附评曰:惟北港朝天宫圣母,虽屡着灵异,然惜该庙未曾置有刷(印)鲜明神像及精妙符录,仅以黄纸印粗末之符,动即弃去。若如内地缩印神像,制为绸折,并付符录,与参拜者持归供奉,则信仰之力尤深。记录当时的神像符箓是采用粗末(即粗烟末,燃烧薪材后刮剔锅底所得之碳粉,再与牛皮胶兑水熬煮,即成最廉价墨水),刷印在手工抄制的黄色竹纸上。

 

日籍洋画家浅井暹(1900?1955)在昭和6?11年(1931?1936)期间,寓居台南市本町470番地(今台南市永福路2217吴万春香铺旁)。自创台湾土俗研究会,从昭和6年(1931)元月开始,持续发行《台湾土俗资料》5集,每集收纳门神、神符、金银纸钱等木版年画20张,尺幅过大者适度折迭,逐页浮贴在坚固卡纸,手工加盖流水编号,集前附上铅印解说文字,装入纸袋贩卖,缔造选用台湾木版年画作专题,制作限量画册的先例。神道设教,旨在教化,劝人为善,台湾先民们来自中国大陆,他们的宗教信仰自然也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刻版的刀法、构图、设色和印刷,处处都洋溢着我国固有印刷品敦厚淳朴的风格,这是先民们精神生活和艺术生活具体的表现。……直到今天,这些神明仍是民间宗教信仰的中心,抚今思昔,我们不能不叹服其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5]正好直指雕版印刷术落实宝岛,成就民间美术的根源。

 

05:慈裕宫正殿神龛供奉黑面三妈神像与古老神禡新印本(杨永智拍摄并印刷)

06慈裕宫珍藏古老妈祖神禡墨线雕版正面与背面(杨永智拍摄)

 

2002年,任职竹南国中的陈汉璋老师推文介绍此方古老神禡的主角三妈做医生的缘由神像雕制年代已不可知,但都是来自对岸的软身妈祖神像,至少也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坐高八十公分的黑面三妈,可能是正式向祖庙分火时,供迎自祖庙的神像,因此《中港慈裕宫志》称之为湄洲祖妈,民间称之为渡台妈。早年是先民求医治病的所托,因此有先生妈之称。后来如遇出巡或与各寺庙交际往来,或信徒喜庆求迎奉家中,也都由三妈负责,因此又有外交妈之称。……是一块约33.3公分长、22公分宽、2公分厚的福杉木雕版画,天上圣母镇宅平安各约2.5公分,是因原版已有裂痕,为保护而钉刻上去的,年代已不可考,耆老相传已近二百年。在耆老的记忆里,这是当年诸多航行往来两岸先民随身的护身符,更是日治庙神升天政策实施后, [6]民私下作为供奉,寻求心灵寄托的依藉。 [7]

 

神禡的布局是妈祖偕同男侍一对,搭配千里眼、顺风耳合图,应该是承继清雍正3年(1725)《天后显圣录》、日本宽正17年(1799)《清俗纪闻》、清道光6年(1826)《天后本传》、清光绪24年(1898)《天后圣母圣迹图志》的遗绪,类似构图的神禡我还搜集到(1)台南市大天后宫(2)屏东县屏东市慈凤宫(3)云林县麦寮乡拱范宫(4)新北市板桥区慈惠宫(5)宜兰县宜兰市昭应宫(6)彰化县芬园乡宝藏寺(7)台南市金安宫,共计7座宫庙的新旧印本。

 

071826年福建泉州修文堂书坊出版《天后本传》的〈天后圣像〉(杨永智提供)

 

当然,妈祖也可以灵活调度,改变搭配一对女侍,与千里眼、顺风耳合图,如此即成为台湾妈祖神禡最为普遍流行的款式,尚且可以再细分,千里眼站左、顺风耳立右者如:(1)云林县北港镇朝天宫(2)嘉义县大林镇泰宁宫(3)彰化县北斗镇奠安宫(4)彰化县旧馆修天堂(5)及(6)彰化县鹿港镇天后宫两种(7)彰化县鹿港镇新祖宫(8)基隆市庆安宫,共计8种。 [8]至于千里眼站右、顺风耳立左者如:(1)云林县北港镇朝天宫(2)云林县麦寮乡拱范宫(3)云林县土库镇顺天宫(4)嘉义县新港乡水仙宫(5)嘉义县新港乡奉天宫(6)彰化县彰化市南瑶宫(7)南投县名间乡朝圣宫(8)南投县草屯镇朝阳宫(9)台中市内新庄新兴宫(10)高雄县旗山镇天后宫(11)台南市安平天后宫(12)台中市万春宫,加上慈裕宫的这一款, [9]共计13种。

 

欣逢此番际会,我也特意携来清末台南府城米街(今已更名新美街)逾百年木版年画老铺王泉盈纸庄的祖传工具:运用桂竹叶包裹桧木的把子,让韩国同道们亲手施展,摩挲体会:取棕刷均匀上墨之后,将印纸覆盖版面,以虎口握持把子的木柄,自画心往外平推展开,排挤版面与纸张之间多余空气,让印纸平坦舒张,服贴在阳刻线条与团块,如此水墨应时附着纸面,得到完整清晰的肌理墨痕。

 

08:利用桂竹叶包裹桧木的把子(杨永智提供)

09:韩禅学馆长体验台湾传统手法(杨永智拍摄)

10:韩禅学馆长与妈祖神禡印版合影(杨永智拍摄)

 

竹南国小连照雄校长在2002年撰写〈慈裕宫的年中行事〉:庆成福醮:庙宇改建或大修竣工后要举行庆成福醮,光复后本宫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五十九年(1970)、六十五年(1976)、七十七年(1988)举行四次,均组织建醮委员会选任主任委员等干部,依照普度模式扩大举行。 [10] 构图接近、用途类似的雕版印本,我还采集到:(1)光绪6年(1880)台笨朝天宫天上圣母驾诣湄洲进香收捐银(2)嘉义县新港镇水仙宫天上圣母捐缘(3)彰化县彰化市南瑶宫天上圣母捐、题缘金(4)台南市大天后宫天上圣母遶境采缘(5)全台白龙庵五福大帝喜敬(6)青莲寺庆成福醮寄附金(7)劝善堂永清宫庆赞中元信士喜助捐缘(8)水田保祈安福醮捐银,加上慈裕宫庆成清醮的这一款,合计9种。

 

11:印刷善信捐缘金额的收据印版及新印本(杨永智拍摄并印刷)

 

台湾鹿港资深画家施翠峰亦评价:这些神符所以能够有出色的表现,主要的是清代初期及中期,移民们从大陆来台时,往往也将家乡名剎古庙的分神之神像奉祀在帆船上渡海而来,上陆后即择地建庙宇以期永久奉祀。该名剎古庙的神符亦被移民当作护身符随身携带,传来台湾。这些神符在台湾竟成为台湾省神符的范本,在各地依样画葫芦,形成现代各寺庙的神符之祖宗,当然由于一再地翻版,线条已经没有原模板的纤细严谨,然而在粗糙中反而呈现一种怪诞美与神秘感。 [11]

 

王树村《中国民间纸马艺术史话》:妈祖之为神,建庙塑像,刻版刷印图像,紧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感情,颇有深广意义。妈祖不只在中国本土两岸很有影响,而且在东南亚远及美国等华侨集聚之地,都有妈祖庙宇和拜祭用的纸马金箔。故此孔子、关公、妈祖三尊历史人物塑像或纸马图像,便成了中华民俗化的象征,凝聚了国外华人不忘祖国的思想感情。 [12]韩禅学馆长偕同道们一起体验台湾传统神禡印刷手法之后,接着便将新印本加盖一方神衔朱印,经过正殿妈祖香炉的烟火熏陶,祈求妈祖藉此灵佑护持(此一动作俗称过炉),恭敬请回韩国原州,应是台湾妈祖神禡赴韩的首发壮举,殊胜亦圆满

 

12:左起:郑灿民、沈成美、权赫松、陈圣元、韩禅学、曾贩义、李承禧、杨永智、洪善雄、赵守彦、韩智秀、金银香在慈裕宫正殿妈祖神龛前合影(姜仁国拍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在慈裕宫右畔不远处的十字路口,一座古老的惜字炉迄今犹矗立在路边。惜字炉,也称惜字亭、惜字塔、敬字亭、圣迹亭、化楮亭。清同治6年(1867)慈裕宫内曾经设置义塾,以公基金资助迁徙汉人与当地原住民子弟的教育,3年之后废止取消。然而,惜字炉屹然未颓,也许正是彼时士子学童知书达礼的历史见证。日籍旅台文士西川满(1908?1999)还发表过〈抚台街:延平南路的记忆〉:由于父亲是明治法律专门学校毕业(今日的明大),当年的他甚为严厉。住进这个家也是我第一次被父亲绑在二楼的铁扶手上,至于自己为什么会被处罚,当时并不知道,到了夜里方才听父亲说出理由。他说我踏到了报纸──报纸算什么?我真是无法明白。后来父亲说明汉字的重要性,甚至教导我,台湾有丢弃写着文字纸屑的石造惜字塔。日后,我在公园看到实物,深有感于汉民族的伟大传统。笔者从此对汉字真心喜爱。” [13]

 

13:收拾字纸使用的竹篓及扁担(南投县草屯镇登瀛书院提供,杨永智拍摄)

14:座落于慈裕宫右畔道路旁的惜字炉,采取三种视角观看(杨永智拍摄)

 

我再翻检清季风行台、闽两省的民间畅销善书《玉历》,见诸台湾台郡松云轩刻字店1830年)、福建侯官施志宝刻坊1835年)、福建泉州舒文堂绮文居1884年)、福建福州集新堂1885年)、台湾彰化黄承美堂1889年)、福建泉州郁文堂1895年)、福建厦门会文堂1900年),至少经眼8种版本,莫不刻画行善之人花钱雇工,沿街辛苦捡拾书写或印刷残留下汉字(由仓颉圣人创造,故称圣迹)的废纸,统一置放于炉中焚化成纸灰。等到春秋佳日,隆重清理纸灰,用奏乐仪仗送入江海倾倒,取"恭送圣迹"美其名。敬惜字纸即是种因,后代富贵则为福报。

 



15161885年福建福州集新堂书坊出版《玉历钞传警世》封面与〈惜字炉〉绣像(杨永智提供)

17:在"恭送圣迹"仪式中插立供奉物件上的三龙标朱印纸旗(郭双富提供,杨永智拍摄)

 

19622?3月之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采集组组长、民俗学专家陈汉光(1921?1973)先后造访台南市区、台南县后壁乡上茄冬村、彰化县鹿港镇以及宜兰县宜兰市,进行有关禁忌的调研,记录来自福建泉州、漳州移民的遗风不少,竟然还有:禁乱丢字纸,否则会失明或眼花。”“禁将字纸送进灶中,否则眼睛会不好。”“禁大便时使用字纸擦屁股,否则眼睛会失明。 [14]反映宝岛先民礼敬文字之诚意,念兹在兹,历久不坠矣。



[1] 杨永智:〈纸马幢幡送司命:传统版画看灶君〉,《鉴古知今看版画:台湾古版画讲座》,南投市:财团法人台湾省文化基金会,20068月,页26-38

[2] 薄松年:《中国年画艺术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3月,页121

[3] 王树村:〈福建台湾纸马〉,《中国民间纸马艺术史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8月,页244-269

[4] 張道一:〈纸马三題:紙馬正名‧紙馬為用‧心靈慰藉〉,《年畫研究2013》,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10月,页13-29。然而,该文却又续陈:34鹿港德(按:字之误植)祖宫,台湾寺庙传单:每座庙都有所祀的主神,为了让善男信女们了解,印此传单。鹿港德(按:字之误植)祖宫所供奉的是湄洲天后(按:字之误植)圣母,并且刻印了她的宝像。这不是纸马,而是寺庙传单张教授持论前后自相矛盾,应是一时失察,期刊编辑校对也疏忽,亦加重误会。我以为:宝岛妈祖信徒皆视宝像为护符,每逢岁末送神、开春请神都要焚旧贴新,敬神如神在,不会沦为传单,误作宣传广告耳。

[5] 不着撰人,收入浅井暹:《台湾宗教版画》,台北市:国立台湾图书馆,卷首1973年楷笔题记。

[6] 日本书籍装帧家西川满聘请过台籍文青叶石涛(1925?2008),充作台北市自宅经营个人出版社的职员,后者在1992年发表〈寺庙神升天〉回忆:一九四一年冬,腊月寒冷的气候来到,同时日本向美国开战。日本人在台湾加紧推行战时体制和皇民化运动,想把台湾人变成彻底听命于日本侵略主义的奴隶。他们的皇民化运动范围很大;从常用国语(日本语)、改日本姓氏、拜大麻(按:各家皆奉祀神宫大麻神符)、穿和服,一直到摧毁宗教。他们从寺庙里强拿出神像,没收祂们,把这些神像都堆在一块儿焚烧掉,名之为寺庙神升天《叶石涛全集9随笔卷四》,国立台湾文学馆、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83月,页181-187

[7] 陈汉璋:〈浏览中港慈裕宫〉,《苗栗文献》第22期,200212月,页6-16

[8] 杨永智:〈降世神图话妈祖:从闽台流传雕版图画印证天后圣母形象〉,冯骥才主编:《当代社会中的传统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7月,页175-190

[9] 连照雄文、陈秋男图:〈竹南中港慈裕宫〉,《苗栗文献》第22期,200212月,页17-29。文末并刊登此幅神禡的黄纸新印本。

[10] 连照雄文、陈秋男图:〈慈裕宫的年中行事〉,《苗栗文献》第22期,200212月,页35-37

[11] 施翠峰:《台湾民间艺术》,台中市:台湾省政府新闻处,19776月,页132

[12] 同注3

[13] 西川满着、洪金珠译:〈抚台街:延平南路的记忆〉,《中国时报》,1995130

[14] 陈汉光:〈台湾福佬人禁忌之调查〉,《台湾文献》132期,19626月,页24-38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5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